中国好猪料评选 精诚企业专题 饲料巴巴 饲料英才网 中国畜牧论坛 饲料网址大全 手机短信 饲料周报 年报 名录 在线直播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1天降温超20°,今年最强冷空气来袭!养殖户如何应对倒春寒?
文章来源:水产养殖网 作者: 更新时间:2025年2月28日
广告
广告

  2月的最后几天,全国各地持续升温,长江沿线升温到了20多度,江苏南京等地甚至达到了29°。不过从3月1日开始,又一股强冷空气来袭,预计将持续两三天的时间,随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升温过程。

  这一波主要是影响中东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至10℃,江汉东部、江淮、江南、华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12至16℃,局部地区降温超过20度,比如江苏南京扬州3月2日气温是8-29°,但是3号就成了3-8°,最高气温下降了21°,泰州兴化等地3月2日气温是7-28°,3号是2-8°,最高气温下降了20°。

  在此次升温过程中偏暖最突出的江淮、江南等地,气温波动剧烈,比如南京扬州泰州一带最高气温从接近30°骤降到8°,然后又慢慢升到十几度。

  气温这样剧烈的变化,习惯称之为“倒春寒”。每年都会有倒春寒,只是气温变化程度有差异。早春池塘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遇到这么剧烈的倒春寒,水产养殖户如何应对呢?以下建议仅供养殖户朋友参考!

  苗种和养殖生产

  一、鱼类

  1、亲本培育。要强化亲本的选择和培育,做好亲本的营养强化工作。根据不同品种亲本的营养需求,投喂相应的饲料,适当增加维生素E、维生素C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不使用变质饲料,打开包装袋的饲料要及时用完,未用完的要密封保存。环境调控方面,要注意水温、水质和水位控制。

  2、苗种繁殖。春季是大多数鱼类的繁殖季节,气温波动大,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保温工作,合理安排生产。鱼苗孵化用水要过滤或消毒,避免引入病原。 

  3、苗种培育。按照苗种需求订单制定生产计划,不要盲目扩大或缩减苗种生产数量。在苗种培育阶段,应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和需求制定适宜的培育密度和精准的饵料投喂策略。可通过加大换水量、添加微生态制剂等方式来调控和优化水环境,促进苗种健康快速成长并提高成活率。

  4、鱼种放养。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在水温适宜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一致的鱼种放养,鱼种密度要适宜,避免因密度过高引发胁迫性疾病。在鱼种放养前,可用3%-5%的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对鱼体消毒浸洗5-10分钟。

  5、水质调控。随着天气转暖,水温升高,要不断加水,提高水位。春季水温处于相对较低阶段,为让阳光更好照射以使水温尽快上升,初始水位不应过高,一般苗种放养时水位在80—100厘米,晴天时逐步加注新水,每次加新水约10厘米,直至1.5—2米水深。高密度鱼塘需要较早架设增氧机,适时开增氧机增氧。适当施用肥料,有机肥料须充分发酵和消毒,做到少施、匀施、勤施,晴天上午施肥,不在阴天、雨天施肥。每隔20天左右定期调节水质。 

  6、饲养管理。由于越冬期间鱼类投喂量小或没有投喂,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弱,温度合适时要逐渐增加投喂量。投喂优质饲料,并根据鱼类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可适当投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饲料。

  二、虾蟹类

  1、苗种放养。扣蟹要求活动力强、规格整齐、四肢齐全、无伤无病,放养时间建议在2月上中旬至3月上旬,放养密度建议在800—2000只/亩。河蟹套养小龙虾模式,在清明前后放小龙虾抱籽虾8-12尾/亩。河蟹套养青虾模式,在12月-3月放青虾苗5千克/亩或在5月份放养抱籽青虾40尾/亩。

  2、水质调控。重视早期肥水,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方式,培育出藻类优势群体,此后根据水质情况阶段性肥水,可使用南京渔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百草肥”进行肥水,整个春季水体透明度保持40-50厘米。重视水位调控,晴天环形沟水位保持在60-70cm,利于有效积温;“倒春寒”天气前要适当加深水位,减缓温差变化,增强抗应激能力。

  3、青苔防控。春季易暴发青苔,要提前肥水培育优势藻类,预防青苔发生。青苔少量出现时,可采取人工捞除、抬高水位、肥水等方法抑制青苔生长繁殖,同样可以用南京渔百草生物的“百草肥”肥水防控青苔。青苔大量滋生时要避开河蟹蜕壳高峰期,用药物以安全剂量局部杀灭青苔,1~2天后换水,杀青苔后要及时调水、改底。一定要规范选择青苔药,按说明书安全剂量使用,防止出现药害。

  4、水草养护。合适的透明度是水草正常生长的关键,透明度过低会降低透光率,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使水草发黄或死亡;透明度过高会导致丝状藻类如青苔等的大量繁衍。5月上旬以前应施用肥料促进水草快速生长,可以使用南京渔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百草根叶多”养护水草。

  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一、积极预防

  1、育苗期间措施。在水产育苗过程中要做好鱼类受精卵、养殖器材、养殖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养殖用外源水大型生物隔离、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养殖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和减少有机物,对进入生产区之前的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底层水体上翻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水体缺氧,也可以使用南京渔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增氧改底产品“百草底氧君”,该产品主要成分是固体过氧化氢,使用后能安全增氧改底抑菌。二是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转移成鱼、增加商品鱼出塘等措施,减少成鱼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二、加强主要病害防控

  1、鱼类应重点关注越冬综合征、水霉病。

  越冬综合征在多种淡水养殖鱼中都会发生。病鱼体表会出现溃烂或充血、蛀鳍、烂鳃和肝脏病变等。该病害的发生与养殖水环境和鱼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加强水质和池塘溶氧管理非常关键。病情发生后需谨慎用药,不能盲目消毒和杀虫,应规范使用渔用兽药,减少拉网、加水等“动水”的操作。

  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的措施。 

  2、虾蟹类应关注白斑综合征、虹彩病毒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等。良好的水环境和充足的溶氧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应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加大溶解氧、氨氮、亚硝氮、硫化氢、pH等池塘水体理化指标检测频次,适时开启增氧机,溶氧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定期调水、改底。要预防温度变化导致虾蟹产生应激,可提高养殖池水位,避免水温出现剧烈变化。三、规范用药

  一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二是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三是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按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要求,规范使用水产养殖药物。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原料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