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消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4月28日表示,中国的粮食供应不会因为减少美国饲料粮和油籽进口而受到影响。目前国际市场替代资源充足,加上国内库存水平较高,中国能够确保粮食安全。这番表态凸显出在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变化下,中国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重视。
当前中国正迎来南美大豆进口高峰。中国农业部官员称,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将从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进口超过3000万吨大豆,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这将有效缓解此前因供应短缺引发的饲料价格上涨,特别是对养猪业影响较大的豆粕价格。
受南美大豆收割初期进度缓慢和物流受阻影响,3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仅为350万吨,降至十多年来最低水平,导致部分压榨厂被迫停产,大连豆粕一度上涨至2023年12月以来的最高点。同时,中国港口进口大豆库存也大幅下降,接近五年新低。
南美新季大豆大规模到港将有助于补充库存,进一步压低国内豆粕价格,有利于畜牧业成本控制。第二季度中国大豆进口量将远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4月份舟山港巴西大豆船运量将激增48%
据央视总台微博帐号“玉渊谭天”周一报道,4月份将有约40艘巴西大豆船停靠舟山港,较去年同期增长48%。该港本月将共卸载70万吨巴西大豆,增幅达32%。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20%关税后,中国于3月份对美国大豆进口加征了10%的关税。4月份中国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产品加征125%的关税,以回应特朗普的145%关税。此举加速了中国向巴西等替代供应国的转变。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截至4月17日当周,中国仅从美国购买了1800吨大豆,之前一周采购72,800吨。
即使完全停止从美国采购,国内供应也不会受到实质影响
周一赵辰昕副主任强调,美国大豆、玉米、高粱这类农产品“完全可以被其他国家供应替代”,国际市场供应也“十分充足”。即使完全停止从美国采购,中国粮食供应也不会受到实质性影响。
近年来,中美贸易战促使中国加速调整进口结构,南美特别是巴西成为中国大豆采购的首选。中国不仅在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方面增强了韧性,也在通过进口来源多元化、增加国内储备等手段,进一步巩固粮食安全战略。
未来,随着南美供应进一步释放,中国市场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预计将继续下降,对全球粮食贸易流向和价格也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