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猪料评选 精诚企业专题 饲料巴巴 饲料英才网 中国畜牧论坛 饲料网址大全 手机短信 饲料周报 年报 名录 在线直播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广告
提高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yumi/ 2023年7月26日 中国经济时报
广告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5亿斤,下降0.9%,产量稳中略减,但实现丰收。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比上年略有减少,主要是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对全年实现1.3万亿斤以上目标不会产生影响,因为下半年又扩大了秋粮种植面积,力保目标实现。但同时,考虑到全球气温升高因素,专家认为,提高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十分重要。

  气候因素导致夏粮减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伍振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几年,我国北方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气温升高、降水增加。今年夏粮减产跟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北方小麦产区,受到雨水增加影响,导致在小麦快收获时,机器下不了地,地里积水没排干,麦粒发芽,以致影响收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作出类似分析,夏粮主要是小麦,根据粮食生产形势和夏粮长势,原预计夏粮总产量不会少于去年,但在今年5月下旬,北方小麦主产区在小麦增产灌浆关键时期,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最终导致亩产降低。同时,部分地区发生“烂场雨”,小麦发芽影响收获。

  “虽然今年夏播面积比上年增加了52.8千公顷(79.3万亩),增长4.6%,但最终因气候因素导致夏粮比去年减少了25.5亿斤,产量不如预期。”姜文来表示,这也反映出粮食产量是“人在做、天帮忙”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在粮食生产中将防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基于防灾背景下的粮食安全战略极为重要。

  抓秋粮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据国际气候组织预测,因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气温可能比往年高出1.5摄氏度。这意味着气候变化异常,可能导致局部地区极端的干旱、洪涝发生,为粮食生产增添了不确定性。

  事实上,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各地已普遍出现高温天气。粮食生产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极端高温天气会否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以及全年实现1.3万亿斤以上目标?

  姜文来分析认为,我国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5%左右,抓秋粮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从目前来看,我国秋粮生产形势比较乐观,秋粮播种面积有所增加,秋粮作物长势较好,秋粮获得丰收的根基比较牢靠。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推估,只要不发生全国大范围的干旱和洪涝自然灾害,夺取秋粮丰收是有把握的。全年实现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目标谨慎乐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贾绍凤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如果高温、干旱同时发生,必然加剧干旱,并且极端高温可能使作物休眠、停止生长,从而引起减产。另外,高温也不利于蔬菜、水果的保鲜储存。如果高温期有足够水分供应,非极端的平均气温升高,可能还有利于作物生长。去年长江流域高温大旱,但保灌工作做得较好,粮食仍然高产,这也是一个启示。今年北方高温天气对粮食的影响,主要看干旱的发展情况,只要保灌做得好,秋粮仍可以保丰收。

  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端牢自己的饭碗,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3万亿斤以上目标是硬任务。

  下一步,抓国内粮食安全生产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贾绍凤认为,根本上还是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产量。虽然播种面积难以大幅度提高,但不能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局面。在保证播种面积的前提下,通过高产作物的培育和推广、农田改造提质、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田间生产管理水平等途径来提高粮食单产量。

  伍振军认为,气候变化是个缓慢上升的过程,只要我们把农田基础设施做好,影响是可控的。

  就如何进一步抓粮食安全生产,伍振军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尤其是针对北方气候的暖湿化问题,及时做好耕地防旱、排涝设施建设等工作。

  二是提高广大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现在很突出的问题是种粮不挣钱,收益太低。要想方设法稳定和提高农民种粮的收益,让农民种粮更有积极性,这是粮食安全生产的核心。

  三是加大高质量或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推广的力度,把一些位置较偏远或质量不高的边角耕地、山垄田纳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防灾减灾是粮食生产中的重大问题,要将防灾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强化灾害监测和体系建设的同时,更应在基础设施上下足功夫,建立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智慧灌排农田体系以及建设高质量的高标准农田至关重要。”姜文来说。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作者:林春霞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广告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广告
广告
热点文章
最新文章
广告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