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部宣布启动全国性"吨粮田创建工程",旨在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一重大举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的重中之重。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持续增加,而耕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却日益受限。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粮食产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吨粮田创建工程"应运而生。
所谓"吨粮田",是指在一亩地上一年内生产一吨或以上粮食的高产农田。这一概念并非新创,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地方开始尝试。然而,直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开展吨粮田创建",才将这一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与吨粮田标准仍有较大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小麦、玉米和稻谷的单产分别为390.4公斤、429.1公斤和472公斤,距离"吨粮田"的目标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玉米和大豆单产水平仍然偏低。
为实现吨粮田的目标,农业专家提出了"四良"战略,即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吨粮田创建的核心内容。
在良田方面,政府将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通过综合治理水、土、田、林、路等要素,将中低产田逐步改造为高产田、吨粮田。预计到202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面积将达到10亿亩以上。
良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农业科研机构将加快培育和推广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据悉,一批适应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超级稻、抗旱玉米等新品种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
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良机方面,农机研发机构将重点攻关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等薄弱环节,同时加快研发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具。预计到2024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超过75%。
良法即先进的种植技术。农业专家正在积极研发推广玉米高产密植栽培、小麦玉米连作高产栽培、稻麦连作高产栽培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将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然而,创建吨粮田并非易事。它需要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为此,农业部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首先,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通过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确保种粮农民有利可图。据悉,2023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用于种粮农民补贴,较去年增加100亿元。
其次,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规模,激发地方创建吨粮田的积极性。2023年,中央财政将安排200亿元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比上年增加50亿元。
此外,吨粮田创建还将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农业部强调,绝不能重走竭泽而渔、大水大肥的老路,而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具体措施包括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控替代化学防控等技术,力争到2025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吨粮田创建工程的启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有专家指出,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还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也有学者提醒,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不能忽视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
农民是吨粮田创建的主体。在河南省襄城县,种粮大户李明告诉记者:"政府的扶持政策给了我们很大信心。今年我打算尝试新品种和新技术,争取亩产突破1000公斤。"
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山东省已启动"百万亩吨粮田"建设计划,计划到2025年建成100万亩高产稳产吨粮田。江苏省则提出"千村万顷"吨粮田创建工程,力争在1000个村庄建设10万顷吨粮田示范区。
吨粮田创建工程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将影响全球粮食市场格局。农业专家认为,如果吨粮田创建目标顺利实现,到202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7亿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气候变化、耕地质量下降、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吨粮田创建的进程。这就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总的来说,吨粮田创建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更是对未来农业的探索。随着这一工程的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粮食安全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中国农业也将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4-24]
-
[04-23]
-
[04-23]
-
[04-22]
-
[04-21]
-
[04-18]
-
[04-16]
-
[04-15]
-
[04-14]
-
[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