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粮食种得好,还要储得好。科学储粮是确保粮食数量、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突破资源环境“硬约束”的“无形良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已由十年前的8%降至3%左右。这意味着,“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储粮增加了5%。”做好冬春季节储粮保管工作,是深入践行粮食产后科学减损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把冬春季节储粮保管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确保储粮安全,切实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储粮千日,用粮一时。近年来,我国建立起数量充足、调度有序、运转高效、覆盖全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等政策性库存充足;36个大中城市和市场易波动地区建立能够保障15天以上的成品粮油储备……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应看到,我国人多地少,粮食产需长期处于紧平衡姿态。只有坚持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加快提升依法管粮管储水平,全面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构建起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做好科学储粮保管,精细化管理是关键。冬季,天气转凉后,粮仓内的粮温依旧相对较高,容易出现“热芯冷皮”现象。因此冬季储粮重在降温蓄冷。我们要做好日常粮情检查,随时监测粮堆不同部位的温度和湿度,充分利用冬季自然条件降低粮堆温度,及时发现并处置储粮隐患,切实做好防霉、防火、防结露等工作。而春季外界环境温度逐渐升高,如果粮堆内部温度较低,就容易造成“冷芯热皮”问题。这就需要隔热保冷防结露。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仓温、粮温、仓湿、防霉、防虫害等为主,做好日常粮情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置。同时,也要利用粮堆自身保温的特性,抓住时机进行粮堆密闭保温。
粮仓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储备粮食的质量。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越来越多的粮食进入智能化粮库,有力夯实了粮食安全“压舱石”。不论是普及应用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还是大力推广应用控温、气调、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科学储粮技术的推广使用,最大程度减少粮食储备损耗,确保了储备粮的过硬品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实践充分证明,不断健全制度体系,持续推进“绿色优储”,进一步强化标准引领,不断提升粮食仓储管理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就能为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提供有力支撑。
也应看到,“绿色优储”是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分七大储粮生态区,大生态区中还有小生态区,对储粮技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让绿色储粮“持续向绿”,就要因地制宜,选配适用绿色储粮技术,不断推进分生态区绿色储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示范,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技术集成,通过将技术、设施、装备、材料及其应用等打包升级,打造绿色储粮技术应用矩阵,构建起适宜不同生态区的绿色储粮技术、标准体系。此外,还要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保管专业技能队伍,不断提高绿色储粮技术水平。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4-16]
-
[04-15]
-
[04-14]
-
[04-11]
-
[04-10]
-
[04-07]
-
[04-03]
-
[04-01]
-
[03-27]
-
[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