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置于首要位置,体现了“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战略定位。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九个方面政策措施,形成以深挖增产潜力、夯实产能根基、激活创新动能、强化风险防控、优化政策协同为着力点的政策框架,是着眼长远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举措。
以单产提升为核心,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在农业资源日益趋紧形势下,今后粮食增产的核心在于单产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粮食单产对总产增长的贡献率已超八成,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单产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系统化路径,推动单产水平整体跃升,将有效破解耕地资源刚性约束下的增产瓶颈。特别是,推广高产高效模式不仅能缩小区域产量差异,更能通过技术标准化实现“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推动增产潜力深度释放。聚焦小麦、水稻等主粮单产挖潜,推动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扩面提质,形成“稳面积、提单产、优结构”三位一体增长模式,有利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夯实产能支撑力。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耕地资源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质量退化与空间挤压问题交织,威胁粮食安全。中央一号文件从数量、质量、布局三个维度构建耕地保护体系,包括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等。同时,针对盐碱地、黑土地等特殊区域,推进综合利用试点、加强梯田保护,有利于推动耕地资源从“保数量”转向“提质量”,为产能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推进科技协同攻关,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约束、提升供给能力的根本动力。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就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统筹科研资源,推动农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以生物育种为核心突破口,强化种质资源创新与商业化应用,依托“南繁硅谷”等重大科研平台,加速突破性品种研发,构建从基因编辑到品种推广的全链条体系,培育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生态,形成“需求牵引、双向迭代”的协同机制。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深化智慧农业(3.330, 0.00, 0.00%)技术集成应用,拓展人工智能、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构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全周期农田智能管理系统,同时完善农业数据要素流通机制,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统筹强化风险防控,筑牢供给保障安全网。此次中央一号文件从三个方面进行部署,推进加强风险治理、增强农业抗逆弹性、优化供给结构,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一是通过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健全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响应机制,建设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夯实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生产韧性。二是突破传统“主粮依赖”思维,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扩种大豆、油菜等高蛋白作物,发展设施农业、深海养殖等新业态,实现食物来源多元化、品类多样化。三是扎实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粮食机收减损、适度加工和科学储存,形成“产储运消”协同减损闭环,完善全链条节约减损机制。
健全政策保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健全支持政策,有效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激发各类主体内生动力,是实现粮食稳产保供的根本保障。首先,健全价格、补贴和保险等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重点要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推进农业保险创新,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范围,稳住农民种粮预期。其次,健全粮食主产区奖补激励制度,逐步扩大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范围,尤其要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主销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产业协作等方式补偿主产区,破解“产粮大县、经济弱县”悖论。最后,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其核心在于建立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贸易与国内生产的统筹协调与动态平衡机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既利用国际市场弥补不足,又有效保护国内生产,避免“谷贱伤农”“米贵伤民”。要以国内稳产保供为根基,强化农产品供需平衡和全链条监测预警,精准识别供需缺口和调控着力点,优化进口来源布局并动态调节进口规模与节奏,在开放环境中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4-14]
-
[04-11]
-
[04-10]
-
[04-07]
-
[04-03]
-
[04-01]
-
[03-27]
-
[03-26]
-
[03-20]
-
[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