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则是这一国家战略的根基所在。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随着《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的出台,我国耕地保护加快实现从数量管控转向质量跃升的历史性跨越。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资源约束趋紧的新挑战,通过空间重构、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能够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支点作用,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以空间治理破解耕地资源分布与利用的结构性矛盾。我国耕地资源禀赋差异所导致的生产效率区域落差,已成为制约粮食产能整体释放的关键瓶颈。面对水土条件悬殊、田块形态破碎等现实挑战,亟须通过构建分区治理、分层施策与分类提升的立体化框架实现空间优化。
在宏观层面依据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建设类型区,明确水土丰沛区侧重产能挖潜、生态脆弱区强化保护性开发、传统农区注重设施升级的差异化路径;在中观层面形成“国家基础标准+区域特色指标+地方操作细则”的弹性标准体系,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又释放地方创新活力;在微观层面实施田块整合、设施配套、生态修复三位一体改造,通过土地平整打破耕作壁垒、灌排系统升级破解资源错配、生态网络构建抵御自然风险,为新技术应用搭建集约化载体。这种空间治理逻辑既是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重塑,更是对传统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
以技术革命驱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在机械化程度、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局限性,亟待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技术生态来破解。为此,需要打造“硬设施、软系统与智能化”相融合的赋能体系。
在物理空间建设智慧灌溉、数字田管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农田从“工程化”向“数字化”跃迁;在技术维度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墒情感知、灾害预警、产能评估的智能联动;在服务层面构建云端知识库、边缘计算节点与终端交互界面的技术扩散通道,将复杂算法转化为可视化的生产决策。特别要注重技术适配性创新,通过开发适老化交互界面降低应用门槛,使数字技术成为解放生产力的工具和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载体,最终实现“藏技于地”与“藏技于人”的协同进化。
以制度创新构建可持续的农田建设运营生态。“重建轻管”的治理困境源于持续性动力机制的缺失,需要以制度创新打通“建设—管护—利用”的价值链条。在投入机制上,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撬动、社会参与的多元模式,通过专项债券、产业基金、保险产品等工具激活市场力量;在管护体系上推行“专业管护+自主维护+数字监管”的组合策略,借助确权颁证明晰责任主体,依托物联网构建智能管护网络;在利益分配上创新土地入股、产能托管和增值分红机制,推动农民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受益者。更深层的突破在于将农田建设与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新型权益机制衔接,通过量化生态价值拓展农业功能边界。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粮食安全的公共属性,又释放市场配置效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持久动能。
高标准农田建设绝非简单的土地整治工程,而是农业生产力解放的革命性实践。当我们将每一块耕地视为技术创新的试验场、制度改革的实践田,农业现代化便获得了最坚实的根基。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分散经营”到“系统治理”,这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农业生产的内涵与外延。未来,随着永久基本农田全面高标准化的实现,中国农业必将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这既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诠释,更是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佳注脚。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5-13]
-
[05-12]
-
[05-08]
-
[05-07]
-
[04-27]
-
[04-24]
-
[04-23]
-
[04-23]
-
[04-22]
-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