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植技术助力永年实现全年“吨半粮”
“一增四改”解锁玉米丰收“新密码”
永年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向专家团队展示丰收玉米。
近日,在永年区西张固村的田野上,大型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其间,忙碌地收割着成熟的玉米。永年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带领专家团队进行随机抽样测产,经测算,西张固示范方百亩核心攻关田的玉米平均产量为965.2公斤/亩,刷新当地玉米单产记录。加上该示范方今年724.4公斤/亩的小麦产量,两季合计产量高达1689.6公斤/亩,实现全年“吨半粮”。
科技助丰收,密植破难关
这一丰收成果得益于玉米密植水肥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选用耐密、抗倒、高产的玉米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采用导航精量播种、宽窄行种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精准管理措施,保证玉米实现高产稳产。
面对今年秋季的严重干旱、散粉期高温等不利气象条件,永年区农业农村局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邯郸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专家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我们选择了耐密品种,将种植密度提高到5540株/亩。”农业农村局技术站站长王聚将介绍道,“同时,我们采用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分别在播种后、大喇叭口期、吐丝期进行了三次精准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确保了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不缺水。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我们还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追施了15公斤尿素,实现了水肥的精准管理。”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玉米的抗逆性,还极大地提升了光合效率和养分利用率,为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岁月磨技术,密植绽新花
永年区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玉米种植历史悠久,密植技术的探索与实践更是历经多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永年区便开始尝试提高玉米种植密度,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品种特性,效果并不显著。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耐密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以及滴灌、水肥一体化、单粒精量播种、卫星导航、无人机飞防施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永年区的玉米密植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近年来,永年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实施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将玉米密植技术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不断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了“一增四改”的密植高产技术体系,即增加种植密度、改大穗稀植品种为耐密品种、改等行距种植为宽窄行种植、改普通播种为导航精量播种、改传统施肥灌溉为滴灌水肥一体化精控水肥,有效挖掘了玉米的增产潜力。
密植增收益,振兴添动力
玉米密植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带来了产量的显著提升,更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据统计,示范方内的玉米平均产量较全区平均水平高出108.3公斤/亩,增幅达16.6%。这意味着,在同样的土地上,农民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进而转化为更高的经济收益。“以前我们种玉米,一亩地能收个五六百公斤就不错了,现在采用新技术,产量直接翻了一番,收入也跟着涨了不少。”博远农事服务“360+”西张固村联合生产管理员胡红区兴奋地说,“这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玉米密植技术的推广,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示范方的带动作用,周边地区的农民纷纷效仿,采用新技术种植玉米,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下一步,永年区农业农村局将继续科学、规范、有序推进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聚焦核心示范区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引领带动实现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4-29]
-
[04-29]
-
[04-29]
-
[04-29]
-
[04-29]
-
[04-29]
-
[04-29]
-
[04-29]
-
[04-29]
-
[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