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暖,休眠了一个冬季的黑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舒兰市备春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育秧棚内,农户们浇水、播种,静待幼苗破土而出;运送农资的车辆往来穿梭,装卸工人不停奔忙。
走进位于舒兰市天德乡三梁村的王忠成家庭农场,库房里,大型拖拉机、免耕播种机、秸秆归行机等农机一字排开,负责人王忠成正娴熟地为“冬眠”数月的农机设备进行全方位检修、调试,检查潜在隐患问题、更换破损零部件,为下一步春耕生产攒足“马力”。
今年,王忠成又新购置了一台四垄条耕机,准备在保护性耕作上大干一场。“现在种地轻松多了,全靠这‘大铁牛’,今年我家200多公顷地,3台四垄条耕机同时下地作业,10天就能耕种完,要是在过去,一个月也干不完。现在农场的农机装备有30多台套,从种到收,我全置办上了,年托管服务面积达1万亩以上。”王忠成擦着满是机油的手,自豪地说。
在舒兰市平安镇学明家庭农场,水稻育苗大棚里暖意洋洋,一盘盘育苗盘整齐地摆放在地面上,负责人李学明正在查看稻苗长势。
作为全省较早开始育苗的种植主体,学明家庭农场共有水田80公顷。为了抢抓中秋期间新米消费市场,农场通过早育苗策略,实现大米错峰上市。“我们预计5月初完成插秧,为水稻成熟积累更多积温。”李学明说。
科技成为“抢早”的关键。农场使用的“干籽丸化技术”与传统浸种催芽不同,该技术通过生物菌剂包衣处理,使种子直接达到播种标准,省去浸种催芽的5—7天时间。
李学明算了一笔账:“省去催芽环节后,人工、水电成本都会降低,且秧苗根系更发达,抗倒伏能力显著提升。”
抢抓农时备春耕,不误农时夺丰收。2025年,舒兰市粮食种植面积预计215.5万亩,在稳面积的同时,精选43个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进行推广,创新实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启动粮油作物单产提升专项行动,力争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2亿斤。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4-09]
-
[04-09]
-
[04-09]
-
[04-09]
-
[04-09]
-
[04-09]
-
[04-09]
-
[04-09]
-
[04-09]
-
[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