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猪料评选 精诚企业专题 饲料巴巴 饲料英才网 中国畜牧论坛 饲料网址大全 手机短信 饲料周报 年报 名录 在线直播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广告
擘画“海上牧歌”新图景
/yumi/ 2025年4月16日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
广告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注重食物多样性和营养搭配。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原粮消费量由1978年的近248公斤下降到2022年的约130公斤。顺应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的消费升级,正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广东省,多种多样的智能化渔业设备应用在水中船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文生态越来越好……“田园”从土地走向海洋,人们用创新科技耕海牧渔,“躬耕”万顷碧波,“放牧”蔚蓝家园,大力建设海洋牧场,不断把大海变成“蓝色粮仓”。

  向海洋要食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扶持畜牧业、渔业稳定发展”“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深远海养殖是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径,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珠海市万山海域,5万斤色泽金黄的金鲳鱼肥美健硕,一场丰收的盛景正在上演。这些鲜活的鱼儿,带着大海的馈赠,登上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各地的餐桌,为人们带来“万山美味”。

  珠海坐落于珠江口西岸,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拥有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孕育出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万山渔场”。当前,珠海以海产“粮”,划洋为“仓”。2024年,珠海市水产品总产量38.12万吨,蛋白质含量相当于约46.13万吨猪肉,等同于节约276.74万吨玉米饲料。其中,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出水产品3.28万吨,相当于新开拓54.19万亩耕地的农业生产能力。耕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近年来,珠海大力发展海洋渔业,面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在广袤的陆海间绘就了一幅保粮稳供的生动画卷,让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愈发稳固。

  珠海作为海洋大市,千百年来的耕海牧渔、踏浪而歌,滋养了绚丽灿烂的海洋渔文化,也为海洋牧场的持续精耕打下了扎实基础。珠海目前初步形成以“三虾两鱼”(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罗氏沼虾、海鲈、黄立鱼)为主导的特色品种养殖全产业链布局,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白蕉海鲈为例,珠海养殖面积近4万亩、产量近16万吨,占广东省海鲈养殖产量的70%、超全国海鲈养殖产量的50%,接连斩获了“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海鲈之都”等诸多殊荣,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三产综合产值高达150亿元,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现代渔业的闪亮名片。珠海积极推动渔场“下海”,建设新型现代化海洋牧场。组建了广东省内第一家地市级海洋发展集团,精心打造“一船四区六基地”产业布局,成为珠海市现代化海洋牧场一级开发主体。

      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立了以桁架式养殖平台、重力式深水网箱为组合并以大型养殖工船为补充的“1+N+1”组合模式。预计2025年,珠海将拥有各式桁架式平台12座,养殖平台数量与水体均达全省第一。在“格盛1号”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平台上看到,章红鱼体态肥美,在阳光下更显圆润饱满,鳞片呈现银色光泽。平台运维工程师盛松江介绍,“格盛1号”平台长86米、宽34米、高16米,工作吃水10.5米,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配备了智能渔业管控系统、清洁能源发电系统、无人机自动投喂、环境监测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我们2024年8月10日投的鱼苗,成活率达80%左右,现在均重9斤,每斤能卖到40多元。”盛松江介绍,预计2025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向科技创新要生产

  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蓝色粮仓”。海洋渔业既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如今,在广阔海域,人们耕海牧渔,逐步打通了海洋渔业生产全环节,不断激发海洋经济蓝色动能,唱响新时代的海洋牧歌。科研创新是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强大引擎。珠海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以南方海洋广东省实验室、中山大学等“智库”为载体,深入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种苗自主化进程。

  “珠海造”引领海洋装备创新浪潮。南方海洋实验室研发“珠海琴”等多功能融合的新型组合式结构加强型养殖平台,为海洋养殖带来新变革;珠海市海洋集团形成海工型养殖装备设计、建造、施工和运维等全产业链条,成功研发“格盛一号”养殖平台、“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约占国内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总数的58%,助力推动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技术创新“建模出海”、走向全国,订单水体总量相当于新开拓28.25万亩耕地。位于珠海市蜘洲岛海域的“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于2019年8月下海,是我国较早投放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工程师徐珂全程参与了“澎湖号”平台的运维。他介绍,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推动新型装备技术集成式创新,网衣自动清洗、水下巡航机器人、自动收鱼系统等现代化海洋牧场配套装备技术,各大单位都在加速研发、投产。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逐步打通海洋渔业生产全环节,使陆基工厂化育苗、近岸驯化标苗、近海重力式网箱、远海养殖工船的立体式开发成为可能。以“平台+重力式网箱”组成的“1+N”现代化海洋牧场模式初具雏形,真正实现“陆海接力、岸海联动”。

  “珠海芯”助力水产创新突破。珠海建成广东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完成了黄立鱼、拟穴青蟹等6个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测序。在国内率先突破四指马鲅和尖塘鳢的规模化繁育生产,预计每年可培育各类优质苗种约23亿尾,年产值超2亿元。

  美了环境,鼓了钱包

  升级养殖方式、开展“清海行动”……在一系列举措下,珠海水产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让渔业生产更加绿色环保,也让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渔业,正让“海洋牧歌”越唱越响亮。一条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正从深海游向未来。

  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政策支撑落实落细是关键。建设“蓝色粮仓”是一项系统工程,珠海在建设“海洋强市”上努力成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用海规划、金融保障、海灾预警等多方面全流程为新型“蓝色粮仓”保驾护航。便捷“粮仓用海”,珠海进一步调整用海使用年限,将新型设施养殖用海的最高使用年限由5年延长到15年。在广东省首创“用海保障一张图”,探索“标准海”模式,助推项目“拿海即开工”,2023年以来,共有80宗用海项目获批实施,批复用海面积达5489公顷。珠海鼓励“渔业下海”,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所有权登记备案,打破金融壁垒,为企业融资、租赁等业务提供物权依据。推动“蓝金育海”,成立珠三角地区首家海洋支行,创新“保险+信贷”模式,形成“政银保”合力,首批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已获抵押贷款2800万元。降低“蓝海风险”,建立现代化海洋牧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对台风、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的精确预报。珠海率先在广东省探索完善现代化海洋牧场政策性保险制度,创新出台《珠海海洋牧场养殖风力指数保险方案》,可享受保费60%财政补贴,2023年以来,“泰利”“苏拉”等台风赔付达2.06亿元。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珠海的旅游业焕发了生机。以“生态休闲度假”为定位,当地瞄准自然风光,完善基础设施,鼓励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新业态。住民宿、吃海鲜、体验赶海……如今,旺季的珠海一房难求。珠海市鼓励万山镇等发展旅游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日益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万山群岛旅游业蓬勃发展。“仅桂山岛,日均接待游客量达3000人次,民宿酒店全部爆满。”民宿经营者刘女士介绍,目前桂山镇鼓励海岛民宿朝着高端化、品质化、特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助力海岛旅游经济迈向新高度。

  深耕碧海,渔歌高唱。水美、鱼肥、民富,珠海海洋生态牧场建设正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海中也有“绿水青山”,向海而行,以渔兴业,深耕细作也能打造出“金山银山”。珠海不断探索开启“蓝色粮仓+”新模式,定能擘画“海上牧歌”新图景。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作者: 谢伟 萧萧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
广告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广告
广告
热点文章
最新文章
广告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