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实验员正对玉米进行剥胚操作,一颗颗未成熟胚被均匀放入培养基中,借助“天然基因工程师”农杆菌把DNA递送进细胞,对面实验室的实验员用基因枪将吸附“基因剪刀”的金粉“打进”细胞。经过3个月的培育,具备抗逆性强、耐密植、快脱水等优良性状的玉米编辑苗就会问世。4月17日,位于常州的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批打包好的玉米编辑苗即将空运发往云南温室。
在恒温恒湿的炼苗室里,每棵苗都携带二维码“身份证”。记者扫码后看到,页面显示一串由数字和英文字母组合的“加密”信息。“这是供实验员操作看的。”未米生物创始人、CEO许洁婷告诉记者,一棵玉米编辑苗最高售价2000元,去年公司年产阳性苗种20万株,销售额达数千万元。
凭借自主研发的“基因剪刀”——基因编辑工具酶,未米生物突破了植物基因敲除、敲入和替换核心技术,建立起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30多种作物的高通量无基因型限制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精准育种平台,为全球1000多家科研机构和生物种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研究成果被写进全球60多篇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上。
刚在青岛勘察完测试田,又马不停蹄赶回常州,许洁婷一周有一半时间在路上,“4月底将开展第一波高蛋白玉米商业化种植,今年预计试种2万亩,覆盖东北华北、黄淮海和南方区域。”不久前,2025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举行,未米生物的高产高蛋白玉米品种示范田吸引了参会代表的关注,喜人的田间长势让代表们看好其产业化推广前景。
传统饲料粮把玉米作为能量源,豆粕作为蛋白源,大部分进口大豆被用于补充畜禽饲料蛋白的“营养餐”。以高蛋白玉米替代大豆进口,将提高我国饲料蛋白自给能力。“普通玉米蛋白质含量为7%,公司培育的第一代高蛋白玉米已将蛋白质含量提高至12%。如果全国玉米都提高至12%,可实现年替代进口大豆3500万吨。”许洁婷表示,依托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单倍体育种和全基因组选育技术,玉米蛋白含量有望提高至15%—18%,将进一步降低大豆进口依赖,实现饲料“蛋白自由”。
去年,未米生物入选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获得3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中心以“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团队+试验基地”模式推动新产品研发。订单增长促进产能扩大,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未米生物又拿下一层实验楼,添置了新设备。
以玉米为底盘作为植物生物反应器,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动物食用疫苗等高附加值产品。90后博士简六梅主要负责可饲疫苗小试工作:“我们正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在玉米里合成禽流感疫苗,一旦成功,将为可饲疫苗的市场化打下基础。”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4-25]
-
[04-25]
-
[04-25]
-
[04-25]
-
[04-25]
-
[04-25]
-
[04-25]
-
[04-25]
-
[04-25]
-
[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