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在“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等政策带动下,积极发展饲草产业,优质饲草种植提质扩面,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全省种草养畜发展趋势向好。
政策引导 强化制度保障
为强化政策引导,安徽省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皖政办〔2023〕11号)并配套《安徽省支持肉牛产业发展10条政策》,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秸秆饲料生产供应体系,增加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供给,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据草业子平台数据,2024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128.61万亩,人工饲草干草总产量170.64万吨,分别较去年增加37.30%和36.97%。
为强化制度保障,安徽省出台《安徽省粮食作物生长期保护规定》和《安徽省青贮饲料收贮工作方案(暂行)》,为养殖场(户)合规合法收储青贮饲料提供法律支撑。自2022年方案出台以来,安徽省未发现一起违规青贮行为,为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兼顾畜牧养殖青贮饲料需求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筑巢引凤 项目带动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以项目为依托,积极发展优质饲草生产。一是实施“粮改饲”项目,2024年,农业农业农村部第九次将安徽省列入“粮改饲”项目试点省,累计实施“粮改饲”种植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200余万亩。二是实施“种草养畜”项目,2023年以来推广甜高粱、黑麦草、青稞大麦等优质牧草18万余亩。三是实施“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累计推广种植高产优质苜蓿10万余亩。四是积极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支持秸秆收集、揉搓、加工饲喂等饲料化利用。
安徽省积极搭建招引平台,连续8年举办秸秆博览会,开展秸秆产业招商引资,推进饲草产业化发展。2023年全省年利用秸秆量千吨以上(包括1000吨)的企业2203家,全省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年产值近231.4亿元,年产值过亿的企业46家,年产值1千万到1亿之间的企业294家,带动就业人口约4.1万,2023年全省新建标准化收储点71处,目前共有标准化收储点1621处。
创新驱动 技术推广增动能
依托组织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开展饲草业技术集成,培育了“高丹草7号”新饲草品种,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和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推广的的“谷草兼用”脆秆稻在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试种取得成功,既保障了粮食收成,又为牛羊提供了适口的青贮饲料。省畜牧总站组织编印《天然草地改良与利用技术模式》并印发各市县进行指导,制定了《天然牧草地改良技术规程》《牧草地建植与利用技术规程》《苏丹草栽培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
同时,安徽省积极开展技术指导,邀请国家饲草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累计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利用全省“畜牧科技进万家”平台,组织全省畜牧技术骨干开展青贮玉米、苜蓿、饲用高粱等优质饲草种植、收获、加工技术指导。印发推广全株玉米高品质青贮、秸秆微贮、揉搓、粗纤维降解与氨化协同等主推技术。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4-23]
-
[04-23]
-
[04-23]
-
[04-23]
-
[04-23]
-
[04-23]
-
[04-23]
-
[04-23]
-
[04-23]
-
[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