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猪料评选 精诚企业专题 饲料巴巴 饲料英才网 中国畜牧论坛 饲料网址大全 手机短信 饲料周报 年报 名录 在线直播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广告
肉牛产业持续低迷,振兴之路在何方?
发布于:2024年6月25日    来源:饲料行业信息网
广告
广告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肉牛价格持续下跌。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的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6月,全国育肥牛平均价格约25.39元/kg,跌至2017年11月以来的价格最低点。由于国内肉牛存栏增加,2023年全国肉牛出栏5023万头,同比增长3.8%;牛肉产量753万吨,同比增长4.8%(国家统计局数据);另一方面,牛肉进口增加,今年前4个月,我国进口牛肉100万吨,同比增长22%(海关总署数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牛肉消费的平缓,2023年中国牛肉消费量为1027万吨,增长4%,增幅处于低位水平。

  面对如此低迷的肉牛行情,由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和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于6月21-24日主办的第七届全国肉牛产业技术研讨会前,特举办一场以“破解难题、振兴牛业”为主题的“肉牛产业协同创新圆桌对话”,邀请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会长许尚忠、唿伦贝尔肉业集团董事长邵堃、国海创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志民、成都迅驰优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知遥、健荷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洪彬以及河南省万犇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昭,共同探讨肉牛产业低迷形势下的振兴发展之路。

  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周振明教授担任圆桌对话主持人。

  问题1:当前我国活牛价格跌跌不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肉牛产业的低迷情况?

  许尚忠:需理性看待,2020年牛价处于天花板,目前这么低也有点低过头了。从长远看,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不到6kg,世界平均水平是10.2kg,相差近5kg,我们还需要生产出700多万吨牛肉才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肉牛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那么我们如何做呢?首先可以从优化品种考虑,不同的市场选择不同的品种;如供应普通市场,可选择养安格斯、海福特,供应高档市场可选择养中国黄牛、韩国的韩牛以及日本的和牛;第二是尽量避免生产冷冻肉,减少与进口冷冻肉的竞争;第三是改变消费观念,回归牛肉的原汁原味。

  问题2:进口牛肉的价格几乎是国内牛肉价格的一半,我国肉牛企业有什么样的出路?

  邵堃:先说一个好消息,巴西决定取消6% 的出口补贴,但是即使巴西加6%,也比乌拉圭阿根廷、智利的便宜;还有一个坏消息,进口大豆价格涨3.5%。齐齐哈尔大约有屠宰企业(场)50家,黑龙江和内蒙加起来超过了一千家,预测全国有一万多家屠宰企业(场),竞争激烈。现在没有一家屠宰企业做冷冻肉,因为冷冻肉不仅要增加冷冻成本400元/吨,冷冻后牛肉价格还要下降30%,不划算。屠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要做攻坚克难的工作。

  问题3:北牛南运,牛肉品质会受屠企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国海创联是如何做的?

  李志民:目前养牛集中的区域消费牛肉却不高,牛肉消费区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川渝等地。我国肉牛业的特点除了北牛南运,还有屠宰牛肉80-90%以热鲜肉形式销售,而这其中的80-90%又以餐厅销售为主,冷鲜肉推广并不乐观。长三角地区三亿多人,需要吃更好的牛肉,北牛南运的最大问题是,运输的2-4天内牛得不到水源和饲料的供应,带来的问题一是掉重8%-15%,影响肉质,二是沿途粪便污染,三是疫病的传播。如何解决?用近海船运的方式解决,面积大,有供水和饲料系统,避免日晒和雨淋,牛还可以休息,掉重率可以控制在5%以内,此外还可以避免污染和疫病。我们作为国企,不仅要赚钱,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了满足南方的热鲜肉生产,我们开发了模块化、分布式肉牛屠宰场,以并联方式同时生产,提高肉牛产业的竞争力。

  问题4:如果建一个新的肉牛饲料厂,您有什么建议?

  曾洪彬:我曾在ADM和正大工作过,2002年自己创业,一个饲料厂基本投资一个多亿,有没有可能降低建饲料厂的成本?现在的做法是:一个中央工厂可以带20个工厂,一个中控管5-6个工厂,车间只有4个工人。主要的还是靠工厂的智能化管理。

  问题5:贵公司数字化工作是如何做的?如何开展智能贷工作?

  曾知遥:肉牛行业发展到现在是必然的,因为以前母牛一直留作繁育用,而现在只有去产能,产业才能回归正常。肉牛的结构会发生变化,2-3胎母牛育肥以后会成为主流。肉牛企业如何做数字化转型,首先做到业财一体化,其次生产管理,包括牛群管理和精准饲喂,在规模化养殖场,数字化的核心一是将线下经营管理标准化,然后就是实施线上线下数字孪生。另外,养牛要做到适度融资,这要从源头控成本,实现买牛、买饲料、做长周期物料仓储,实现全链金融全覆盖。

  问题6:您认为肉牛产业如何做到乡村振兴?

  杨昭:我们现在想办法用服务和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做一个品牌出来,在销售端提升利润空间和溢价空间,在生产端充分精细化分割,把一头牛合理高效转化,与养殖端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观众提问:

  1、将来应该养什么牛?怎么养?有没有可能屠宰15-16月龄的牛?

  邵堃:我们屠宰场每天屠宰300多头牛,其中有20-40头可出雪花,这样的牛收购价格13-13.5元/斤。16月龄的牛是料肉比最经济的时候,但是牛肉的香气和花纹都不够,现在到22-23月龄,但是要养出达到A2、A3标准的牛是需要技术含量的,而且时间要长。

  2、肉牛产业振兴,在育种、基因理论是否有些深入的思考?

  曾知遥:未来育肥方向,公牛提高净肉率,母牛出雪花。中国没有优势的基因库,但是可以做育肥。在我国杂交改良是必然的趋势,提高生产率来的最快。

  周振明教授最后用三个关键词对本场互动论坛进行了梳理:一是创新发展,促进肉牛产业长足发展;二是种养结合,最大限度用当地资源发展种养结合;三是团结合作,需要肉牛产业链条各环节同舟共济,共同发展。

广告
广告
热点文章
新闻点击榜:
热点文章
热门图片新闻:
热点文章
新闻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