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质资源库扩建用地到手了吗”“‘当选豆10号’大面积示范推广有什么新的计划”……农历正月十一,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89岁的“大豆院士”盖钧镒教授看到前来拜访的当涂县安徽省连丰种业院士工作站负责人黄乃泰,话题始终离不开魂牵梦绕的“当涂豆芯”。
“好好干!加油干!”当得知大豆种质资源库扩建项目用地已经到手、“当选豆10号”已安排了1万多亩的示范基地时,盖钧镒精神抖擞、语气铿锵。
盖钧镒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名研究大豆的院士。这么一位国宝级人物,缘何在当涂县创建院士工作站?工作站建立以来,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利用上有何建树?
这还要从“大豆院士”与“当涂豆芯”的双向奔赴说起。
“大豆院士”这样与当涂结缘
“大豆院士”选定当涂县创建院士工作站,“架桥人”是黄乃泰。
2003年,黄乃泰从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就扎根于当涂这块土地,创办安徽省连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一开始主要从事棉花等新品种的生产试验。每每遇到科技难题,就到母校求教,受益匪浅。可是,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锐减,棉花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利用走入穷途末路,怀揣“种子梦”的黄乃泰只能另辟蹊径。
2014年,在母校的智力支持下,黄乃泰的“种子梦”再度发芽,不过从棉花变成了大豆。盖钧镒在连丰种业牵头组建安徽省首个农业类型的院士工作站,从此,这里便成了南京农业大学部分教授、专家的“试验田”。
在黄乃泰眼里,作为全国唯一一名研究大豆的院士,盖钧镒就是中国大豆种质资源领域的学界泰斗。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资源库里,3万份大豆种质资源静静地“躺”在密封的玻璃瓶和种子袋内,随时等候科研人员“唤醒”。如今,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入库的种质资源还在逐渐增加,其规模仅次于中国国家种质库和美国农业部的大豆种质资源。黄乃泰也希望成为“唤醒”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的有功之臣,实现“学以致用”的人生理想。
近年来,作为农业“芯片”,种质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为社会所认识。大豆古称“菽”,我国种植和驯化大豆的历史超过5000年。大豆是国人主要的植物蛋白营养来源作物,大豆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非常接近理想蛋白的要求,优于其他作物。
我国曾经是大豆出口国,大豆产量曾居世界第一,但随着美洲诸国大豆产量跃升,1996年之后,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目前,我国大豆的自给率仅为18%左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在水稻、小麦等口粮方面的科研和人力投入多,大豆和玉米方面投入资源相对有限,生物育种等技术应用不充分。
这是盖钧镒把一生都给了大豆的朴素动机,如今转化为黄乃泰的强劲动力。安徽省连丰种业院士工作站就这样在双向奔赴中启航。
种豆大省有了“当涂豆芯”
备耕时节,安徽省连丰种业院士工作站内一派繁忙。一批又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当选豆10号”种子发往省内的宿州、阜阳等大豆主产区。
“今年是‘当选豆10号’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第3年,总播种面积突破1万亩。”黄乃泰说,盖钧镒教授为“当选豆10号”倾注了心血,经常不顾年迈深入选育试验基地,进行适应性鉴定,并遴选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从种植到收获,指导团队成员在田间地头不断观察大豆的生长变化,记录数据,进一步确认大豆种质资源在多环境下表型的稳定性,最终选育出“当选豆10号”。
农业“芯片”的研发,从来都是实验室和试验田双向奔赴的结果。安徽是国内大豆产量第二大省,为攻克大豆种业“卡脖子”技术,2017年8月,省科技厅批准“江淮地区优质、高效、专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利用”立项。项目下达后,连丰种业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照方案认真实施,通过两年的实施,项目总投资达634.28万元,其中获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100万元,马鞍山市科技发展资金支持50万元,当涂县科技发展资金支持50万元,企业自筹400多万元。
2020年底,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召开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会,当涂县安徽省连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省科技重大专项“江淮地区优质、高效、专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利用”项目顺利通过了专家验收。
“在那次验收会上,连丰种业共有7个大豆新品种通过验收,这7个大豆新品种又是从1500多份种质资源、15个新品种选育而成,其中‘当选豆10号’增产幅度显著,且抗病性良好。”黄乃泰深有感触地说,大豆新品种选育难,产业化利用同样不易,“当选豆10号”已经过1年的预试、2年的区域试验,再经过1年的生产试验,才可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走进位于当涂县姑孰镇连千圩内的连丰种业,门旁的“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站内的马鞍山市大豆种质资源库已初具规模,配备了先进的种质保存设施,包括低温冷藏库、普通库等,确保了不同生态需求大豆种质的安全保存。
“作为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遗传资源宝库,马鞍山市大豆种质资源库承担着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任务。截至目前,资源库已收集并保存了来自国内外不同生态区域的大豆种质资源达15000余份,涵盖了高产、抗逆、优质等多个性状类型,为大豆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材料。”黄乃泰说,院士工作站以推动农作物种业发展为目标,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技术体系,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研发项目、1项安徽省良种攻关项目、1项安徽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在当涂建立了400亩农作物育种基地,筛选出适合江淮地区的优良大豆资源50份,创制特色种质30份,选育了“当选豆10号”“当选豆20”“当选豆30”“农丰优豆1号”“南农60”“当鲜豆11号”“当鲜豆12号”7个品种;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植物新品种权3项,制定大豆品种及生产技术规程1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与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合作选育的大豆新品种“南农60”获得“转让独占经营许可权”转让费1500万元。
“种质资源库是农业‘芯片’研发的基础。”黄乃泰表示,在当涂县姑孰镇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扩建种质资源库所需的建设用地已经获批,将筹建完善的温湿度监控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保存设施的稳定运行。同时,将以院士工作站为技术依托,加大资源收集力度,完善鉴定评价体系,健全资源共享机制,选育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当涂豆芯”。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