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玉米开秤终于是千呼万唤后密集报出来了,而且一出来就再次炸响了玉米市场。
为什么呢?
因为最近发生了3件事:
第一,从报价来看,东北多家企业陆续开价,潮粮综合报价在0.85元到0.88元/斤左右,比前期传的0.8元到0.83元/斤有所上涨,比去年也综合上涨了近100元/吨。
其次,近日是港口报价也上涨了,比如锦州中孚在短短两天里就涨了50元/吨。
第三,东北新粮开秤也比往年提前了两周左右。
还是那句话,这几件事单独来看都没什么,但是3件事合在一起就得上秤了。
提早报价,又突然这么密集地上涨,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下游抢粮已具有紧迫感。
尽管玉米市场心态比较弱,但是从对新粮的报价可以看出,下游企业对新粮的收购是有紧迫感的,不然不会这么着急报价,又着急提价。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啥紧迫呢?
我觉得有3个原因:
第一,低库存状态下急于补库。
一般来说,在新粮上市前,企业都会尽量降低库存,为新粮腾地方。一方面新粮集中上市,价格往往是全年的低点,当然各主体都想抄这个底,拿到这个红利。
尤其去年才刚刚上演了这样的行情,所以大家抄底的心情是很急切的。
另一方面,今年的库存也是格外的低。
一来是效益不好,深加工本来就维持刚需库存,饲料企业呢也在小麦和玉米之间徘徊,再加上生猪蛋鸡去产能,所以采购也并不积极。
二来呢,是今年玉米余粮本就提前见底,也没多少可以供应,各渠道库存都处于低位。
所以各方主体都想在新粮上市时抓住这个机会,自然对新粮的需求就紧迫起来。
第二,新玉米产情未知,甚至可能出现变数。
尽管现在主流看法,都认为新玉米大概率丰收,但是越来越多的基层也在反映,今年玉米可能并不如意,所谓旱的旱,涝的涝。
谁对呢?
可能都是对的,但这也至少说明玉米是存在区域产情分化的,而这对收粮主体来说相当于又增加了风险。
一旦所在区域玉米减产或者质量不佳,那收粮的难度就要增加了,所以也更倾向于提前储备好安全库存。
第三,提前释放稳定信号。
我们之前分析过,今年收粮主体的心态和去年不同了,而基层的心态也不一样了,去年那种恐慌地卖粮的情绪并不高,再加上政策对粮食的态度很明确,所以基层更倾向于惜售。
而收粮主体通过提前报价也有给市场释放信号的意思,即提前划出价格范围,释放价格锚定信号,让市场接受从而减少惜售情绪。
这一套操作下来,基本也就奠定了今年新玉米高开的格局,至少在新粮大量上市前,这个价格稳得住。
但同时风险也增加了,即当企业拥有充足安全库存后,很可能会马上变脸压价新粮,毕竟需求是硬伤,饲料需求有刚需但不强劲,而深加工更是等着全面扭亏为盈呢,所以持续提价收粮的意愿并不高。
供需双方博弈,压力也就再次落到了贸易主体的头上,玉米的顶底均向内收缩,这种情况下,玉米可操作的空间变小,对何时入手、何时出手都是很大的考验。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9-08]
-
[09-05]
-
[09-05]
-
[09-05]
-
[09-04]
-
[09-04]
-
[09-04]
-
[09-04]
-
[09-03]
-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