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猪料评选 精诚企业专题 饲料巴巴 饲料英才网 中国畜牧论坛 饲料网址大全 手机短信 饲料周报 年报 名录 在线直播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广告
千亿斤粮食产能如何提升?
/yumi/ 2023年4月14日 新京报
广告

  202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

  新一轮粮食产能如何提升?哪些领域还有提升的潜力,又该如何挖潜?4月12日,在中国农学会举行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高端研讨会”上,众多院士、专家建言献策,共论粮食产能的突破之策。

  4月12日,在中国农学会举行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高端研讨会”上,众多院士、专家建言献策,共论粮食产能的突破之策。中国农学会供图

  新一轮增产需解决新问题

  2009年,第一轮千亿斤粮食产量提升规划发布,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0680亿斤,刚超过1万亿斤,至2022年,已经达到1.37万亿斤,14年中,粮食产能提升了三个千亿斤。时至今日,我国小麦、水稻单产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粮食播种面积也常年处于高位,如何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过去七十多年中,我国粮食增长可分三个阶段,1949—1958年,播种面积增加,单产提高,总产量从1亿吨提升到了2亿吨。1958—1978年,播种面积微降,单产持续提高,总产量从2亿吨提升到了5亿吨。1978年开始,随着播面的增减,单产仍在不断提高,总产量从5亿吨提升到了6.8亿吨,“现在又到了随着播面增加、总产才可以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刘旭说,“未来的总体思路,要从生产力的领域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藏粮于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藏粮于地。同时,从生产关系领域提升农业全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制度和市场的改革,藏粮于策。”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上一次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时,有诸多有利因素,如气候变暖使得粮食生产带北移,超级稻等良种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如今,这些因素的推动力逐渐释放,未来的提升计划,可能需要克服更多困难,并找到新的方法和途径,“第一个建议是积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第二个建议是把生物育种和传统育种结合来培育高产品种。”万建民说。

  增产减损应同时进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表示,耕地指标等级的提升与耕地地力等级提升,在我国有很好的对应性,2009年到2014年,我国耕地地力提升了0.36个等级,而这一期间,全国每亩新增粮食36公斤,“基于此,预计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改造,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良利用以及三化防控,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国家行动,2020年—2025年这6年耕地指标预计总体能提升0.2个等级,到2035年再提升0.1个等级,2035年粮食产能0.75千亿斤,到2030年粮食产能1.6千亿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周卫。中国农学会供图

  和增产对应的,是粮食减损,减损其实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增产,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介绍,产能的提升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扩面积,二是增单产,三是要减损失。粮食损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全球大概占粮食总产的14%—15%,中国粮食损失占总产的12%左右,每年损失接近3500万吨,相当于一个吉林省,或者是陕、甘、宁、青等西部省份粮食生产的总和。再加上餐桌上的浪费等,我国每年损失和浪费的食物总量,超过22.7%。

  “损失来自多个方面,包括真菌污染造成的损失,食物浪费造成的损失等。”李培武说,“要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推进全链条节优减损。”

  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中国农学会供图

  玉米大豆杂粮增产仍有巨大空间

  我国小麦、水稻单产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增产空间正在变小。而玉米、大豆、旱作杂粮等,仍有巨大的增产空间。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介绍,大家也知道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整个粮食产量占比达到40%,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对我们新增千亿斤粮食意义重大。“过去20年我们玉米单产增长率达到1.53%,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2022年,美国玉米单产740公斤,我国是429公斤,不到六成。未来继续提升技术路径,第一要继续提升品种的耐密植性,第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还是要深松,使得上下养分能够通用。第三是提高灾害预警的能力。”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用和饲用作物,也是我国进口最多的作物种类,如何提升大豆产能?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表示,未来首先要做好玉米大豆协调、挖掘大豆的扩面增产潜力。第二可适当地扩大玉米和小杂粮的进口和肉类进口。“值得注意的是,土地经营的方式变化,一定要与社会养老制度结合,使老年农民有养老保障,年轻农民有地可耕,同时可以更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水平,提升大豆的生产潜能。”他说。

  在主粮之外,杂粮的提升空间巨大,杂粮作物是作物多样性代表,也是旱薄地和边际土地的主栽作物,多数对水肥条件要求相对比较低,且营养丰富多样,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刁现民介绍,杂粮作物有的产量水平以及实际栽培水平都很低,提升空间很大。“未来首先要加强杂粮作物种子资源宜产宜种的水平研究,尤其是在品种资源上加强研究。二要加强杂粮作物资源研究,加强优异基因的挖掘,提高育种技术。”

  加强农业灾害应对保障粮食生产

  和工业相比,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更加明显,极端气候、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与粮食产量息息相关,加强应对各种灾害,是保障粮食产量、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介绍,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损失重。近十年中,农作物平均受灾面积都在3.8亿亩左右,损失粮食600多亿斤,尽管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很快,抗灾能力不断在加强,这使我们大约减轻了30%的损失,但是局部的灾害仍有加重趋势,需要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者引起重视。“切实推进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路战远说,“坚持防抗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应对转变。”

  病虫害是农业的天敌,我国每年发生的病虫草损害达到1665种,其中每年经常严重发生的大约是120种,发生面积超过65亿亩次。植保工作每年挽回的损失2000多亿斤,但是即使如此,每年灾害仍会造成500亿—600亿斤的损失。如何更好地“虫口夺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周雪平介绍,“总体来说,病虫草害的防控,要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防控。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体系建设,夯实植保基础。二是要进行风险评估,提前管控风险。三是提升监测手段,优化信息服务。四是要加强技术研发,解决防控难题。未来的工作重点,一是高效生物农药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创制。二是加强绿色农药,尤其是纳米农药创制。三是强化和绿色农药配套的高效利用技术与产品革新,尤其是航空植保方面的器械研发。”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新京报
广告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广告
广告
热点文章
最新文章
广告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