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风险已经威胁到我们的餐桌。2023年,气候科学家警告称,过去二十年间,由于异常强降雨,中国的水稻产量已下降约8%。
如果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至3摄氏度,未来数十年内,水稻产量预计将再下降8%。
类似的剧情正在全球上演:加州的火灾和干旱导致水稻种植面积减半;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则在非洲造成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可可短缺。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供应冲击不再少见。
其结果是更频繁的农产品短缺和价格飙升:2023年,英国肉类消费创下历史新低,主要原因是蛋白质产品对许多人来说变得过于昂贵。
气候变化正在重塑全球粮食生产体系,但旨在增强韧性的行动也已展开。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业经济体,中国正在明确将其气候目标与粮食安全联系起来。
中国的“双碳”承诺(即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新的“大食物观”战略相辅相成,旨在不耗竭资源的前提下,从土地、水域及创新成果中获取更丰富的蛋白质和热量。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推动与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作物和饮食结构,并辅以营养和生态投资。
气候智慧型粮食系统承诺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实现增长,并保障全民温饱。
01、为气候和健康调整饮食结构
中国的饮食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低碳特征,主要得益于反刍动物产品的消费相对较低。
2022年,中国政府发布的膳食指南强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均衡饮食以及营养的高效摄入。这一举措与气候目标相一致。
“随着气候变化持续扰乱全球粮食系统,加强韧性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当务之急。”
中国也在加大食品创新方面的投资。2020–2021年间,国家启动了“绿色生物制造”重大科研项目,投入约6亿元人民币(9300万美元),用于培植肉的研发。
初创企业也在加快步伐。多家中国培养肉公司完成了数百万美元的融资,以扩大生产规模。
这些创新趋势反映出一种更广泛的认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不增加畜牧用地,可以有效减少排放。尽管目前仍处于相对早期的发展和推广阶段,培植肉已被证明比传统牛肉节省95–99%的土地和水资源。
将中国14亿人口的饮食转向低强度生产模式,可能带来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02、在全链路减少损耗与浪费
解决供应链各环节的粮食损耗与浪费,不仅能节约大量粮食,还能降低环境影响。粮食损耗主要发生在生产、储存和加工环节,而粮食浪费通常出现在消费阶段。
根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对于中国三大主粮(水稻、小麦和玉米)而言,整个供应链中的粮食损耗与浪费合计约占总产量的20.7%。其中消费阶段的损耗与浪费占比最高,约为5%。
该研究还指出,该比例有望降低8%,总损耗降12%。这一改善意味着大约可节约5500万吨粮食,其中水稻的节约潜力最大。
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每年将可减少2000万至56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Image: 收获后阶段的粮食损耗与浪费可加以控制,从而减少排放。
企业若能积极参与冷链建设将获得双重收益。通过引入物联网传感装置与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可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终端的全程质量追踪,有效防范食品腐败与造假风险。国内领先的电商平台正大力优化冷藏运输体系,借助仓储设施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溯源技术的投入,显著降低了生鲜产品的损耗率。
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菜鸟物流与食品企业展开协作,共同实施冷链配送优化及可降解包装应用
中国最新颁布的法规为食品捐赠平台和资源再生行业创造了发展契机,通过明确剩余食品捐赠的税务与权责规定,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每减少一吨粮食损耗,不仅能优化供应链效率、降低碳排放,还能实现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03、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粮食供应链
在拓展本土市场之余,我国正着力促进与新兴经济体间绿色农产品的经贸往来
得益于热带雨林保护组织的协助,我国乳业已启动从巴西进口零毁林且未改变土地用途(DCF)的豆类原料。某知名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宣布将运送150万吨获得可持续认证的大豆产品。
自2020年末开始,经独立机构核验,这批大豆的种植全程未破坏森林资源,也未导致原生植被的变更。这种绿色贸易模式既彰显了中国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又展示了中国通过经济激励措施协助巴西等产出国完成土地可持续利用转型的实践。
虽然有所突破,但难题仍未解决。以棕榈油产业为例,据世界经济论坛《以可持续实践加强中国-印尼棕榈油贸易》报告显示:

从生产环节看,未登记制造商与小型加工厂降低了产品溯源能力,加之认证标准不统一,导致众多小型种植者难以通过资质审核。
从消费层面看,价格敏感度高、环保认知薄弱、溢价空间狭窄,加之缺乏政策引导推动认证棕榈油使用,构成了关键发展瓶颈。
全球粮食体系因气候变迁而持续动荡,提升抗风险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世界领先的农业生产国和关键农产品贸易方,中国在推动这一变革进程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位。
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粮食供给相融合,优化膳食模式,降低损耗,促进绿色贸易。这一系统性方案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具有示范性和参考价值的典范。
中国通过加大创新投入、优化供应链效能及推动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既确保了本国粮食供给安全,又为构建更具韧性与公平性的国际粮食体系作出贡献。
对企业与投资人来说,把握这一趋势不仅能扩大自身影响,更可在全球粮食体系向气候智能型转变时开拓全新发展机遇。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9-22]
-
[09-19]
-
[09-19]
-
[09-18]
-
[09-18]
-
[09-17]
-
[09-16]
-
[09-12]
-
[09-11]
-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