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中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风味香甜的西瓜、番茄、苹果等新品种,让越来越多水果吃起来更美味。五年来,打好种业翻身仗迈出坚实步伐,优质高效的“中国种”,让中国人的粮袋、果篮、肉库更加充实、丰富。(11月4日 人民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要振兴,种业必振兴。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创新求变、攻坚克难、保护利用……神州大地上,种业发展,如破土而出的种子,蓬勃、茁壮。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的良好态势更加牢固。
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推进种业振兴,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在全球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粮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病虫害威胁等挑战交织叠加的背景下,攥紧种业“芯”,才能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稳产丰收根基。围绕优质高产,“十四五”时期全国多地选育出一批水稻突破性品种:安徽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推广自育水稻品种,帮助当地农户水稻亩产增至800公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出“西子3号”,在区域试验中的糙米镉含量降至每千克0.000至0.098毫克,推动解决部分受重金属污染地区“镉大米”问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出“箐两优3261”,在全生育期3‰—5‰盐胁迫下平均示范亩产突破400公斤,填补了我国华南滨海盐碱区暂无强耐盐、多抗、优质杂交稻品种的空白……得益于良种支撑,全国水稻亩产在“十四五”时期稳步增长,2025年早稻亩产首次超过400公斤,创历史新高。
种子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一日可成,关键技术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提速,在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基因资源挖掘、生物育种前沿技术、新种质创制以及重大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品种和领域,国产种子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才能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根基。为此,要加强“大联合”“大协作”,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关,破解一批“卡脖子”问题,集成创新一批实用模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品种。要着力培育壮大优势种业企业,聚焦种业阵型企业进一步加大支持,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要加快选育推广突破性品种,完善科研育种成果评价机制,树牢面向生产的育种导向,集中力量选育一批急需品种,尽快推动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小小一粒种子,涉及研发、选育、加工、推广等多个环节。让“小种子”发挥大效能,还须全链条精准发力。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各项重点工作,定将形成深入推进种业振兴的强大合力,见证更多好种子破土而出,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将14亿多人的饭碗稳稳端在自己手中。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11-06]
-
[11-05]
-
[11-04]
-
[11-03]
-
[10-31]
-
[10-29]
-
[10-27]
-
[10-24]
-
[10-22]
-
[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