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管时节,榆林定边广袤的田野上生机涌动。在堆子梁镇庙湾村的玉米地里,连片的青纱帐正迎风拔节,绿浪翻滚。
种粮大户李登云站在田埂上,手指在手机屏幕轻点几下,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便根据玉米拔节期的需求,通过密布的滴灌带,将水分和养分精准送达每一株作物的根系。
“过去种地靠经验估算,现在是靠科技精算。”李登云感慨,“这套系统就像给庄稼装上了‘定制餐盘’,拔节期要‘喝多少水、补多少肥’,手机一点全搞定。”
不远处,经过土壤改良的地块里,耐密抗逆的玉米新品种株距均匀,叶片挺括——这是定边玉米“科技组合拳”结出的硕果。
在这片示范田里,科技贯穿了生产全链条。春播时节,搭载北斗导航的播种机实现厘米级精量播种;生长期,土壤改良技术提升了有机质含量;如今智能水肥系统正根据拔节期需求精准调控。
去年,李登云的490亩玉米通过这些技术集成,亩均增产超100公斤,节水率达36%。
再往北看,在定边县白泥井镇红旗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连片翠绿的薯田正值块茎增长黄金期。
种植户屈保成弯腰拨开浓密的薯叶,鸽蛋大小的新薯已初具雏形。“脱毒薯种就是增产的'金钥匙'。”他托起饱满的种薯展示,“病害少了,薯形也周正。”田垄间的水肥一体化设备静默运转,传感器指示灯在绿叶掩映下闪烁,实时监测着土壤环境。
“一颗脱毒薯种,激活了整条产业链。”定边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钟子君介绍,目前,全县建成三级繁育体系,年产脱毒原原种1000万粒,良种覆盖率达95%。曾经亩产仅3500公斤的低效田,通过“水肥一体化+茬口轮作+病虫防控”等技术集成,平均亩产跃升至4000公斤。更显著的变化发生在产业链末端,马铃薯商品率从68%跃升至92%,带动3.2万农户户均增收超万元。
藏粮于技的实践已覆盖定边全域,为增产增收注入强劲动能。四年来,该县累计投入5.92亿元建成48.95万亩高标准农田,构建起以智能水肥一体化为核心,融合北斗导航精量播种、耐密抗逆品种推广、全程机械化服务的“五良融合”生产体系。玉米种植实现节水36%、节肥20%、节劳40%;马铃薯种植节约人工80%、节水35%、节肥18%,生产效益显著提升。全县粮食总产连续四年稳定在37万吨,2024年堆子梁镇获评陕西省“吨粮镇”,白泥井镇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
夕阳西下,连片的玉米田与薯田向天际延展。“今年全县种了145万亩玉米、20万亩马铃薯。”钟子君信心满怀,“科技当家,丰收的粮仓一定能再添新分量”!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