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民村人畜分离小区,村民崔国财早早来到全混日粮加工车间,开始准备加工一天所需的饲料。“我们家养了50多头牛,搬到人畜分离小区已经快2年了。如今的牛圈与以前大不相同,人畜分离后环境特别干净,而且养殖过程实现了机械化,我们在车间就能搅拌加工干草秸秆和精饲料,省时又省力。靠着养牛,我们一年能挣10多万元。”崔国财说。
新民村以肉牛养殖产业为主,肉牛存栏量达13000头,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型农村。近年来,新民村整合各方资源,全面盘活土地、资金、人力等产业发展要素,成功建成了肉牛养殖育繁基地、八组人畜分离小区等项目。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村民肉牛养殖收入的提升,使新民村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困境。截至2024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高达14000元。
在舍饲圈养模式的持续推进下,新民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保护和提升。据多伦县新民村党支部书记李自强介绍,目前全村已建成2处人畜分离小区,肉牛存栏量均在1500头左右,今年,新民村计划实现全村80%养殖户入驻人畜分离小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舍饲圈养肉牛出栏周期可缩短1—1.5年,肉牛平均出栏体重可达500—600公斤,高于传统养殖出栏平均体重100公斤。结合肉牛市场价格,舍饲圈养模式下每头牛的净利润为2000—3000元,较传统模式每头牛净利润提高1000—1500元。
新民村模式是多伦县大力推进舍饲圈养,推动养殖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着力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多伦县通过全年禁牧舍饲,实现羊全部舍饲圈养,牛舍饲圈养率达45%。通过“政府制定标准、乡镇规划设计、村组建施工队、养殖户自主建设”方式,累计建成舍饲圈养人畜分离养殖园区25处,创办家庭牧场295户。通过利用45万亩全株青贮玉米和8万亩优质苜蓿基地,以及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年人工种植饲草储备能力达到2.8亿公斤。将“放牧场”转化为“打草场”,增加天然打贮草1亿公斤,实现饲草供应与舍饲养殖规模适配。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7-25]
-
[07-25]
-
[07-25]
-
[07-25]
-
[07-25]
-
[07-24]
-
[07-24]
-
[07-24]
-
[07-24]
-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