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积极探索“以用促禁”新路径,推动秸秆从“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转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1.4%,形成了一套可推广复制的秸秆“以用促禁”广安路径。
该市将秸秆加工作为提升秸秆综合利用价值的突破口,创新运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作模式,完善“村收储点+镇收储中心+县综合利用中心”三级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畅通从田间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累计建成县级区域秸秆综合利用中心3个、乡镇秸秆收储中心29个和村秸秆收储点160个,形成年离田利用秸秆20万吨能力,实现秸秆向饲料、工艺品等高端产品转化。田间收储价格从“0元”提升至200—260元/吨,实现了秸秆从“无人问津”到“抢手生意”的价值跃升。拓展“热质替代”降碳空间。在西南水泥公司、前锋区工业园区完成供热设施掺烧秸秆建设,形成7万吨年处理秸秆能力;广安川能能源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秸秆焚烧发电,年处理秸秆能力达5万吨。紧扣食用菌和花卉企业实际需求,应用生物质腐熟技术,对平坝区域秸秆离田离土后进行20—40天集中腐熟,腐熟后由公司按照200元/吨进行收购,主要用于生产食用菌基料、菌包和花卉基肥。依托牛羊养殖产业,搭建畜禽养殖与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双向联络平台,推广秸秆青贮、黄贮、菌酶协同发酵技术,玉米、大豆等秸秆青贮和揉丝加工转化成优质饲料6万吨,用于牛羊养殖,减少粮食饲料用量,粗蛋白含量提升至12%,养殖户降低成本25%,形成“秸秆收储、饲料加工、牛羊养殖、粪肥还田”闭环链条。
该市把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作为农业生态环保工作重中之重进行统筹部署,制定完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构建县乡村组四级包保责任体系,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上下联动、一体推进良好工作格局。整合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绿色种养循环项目、酸化耕地治理、科学施肥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等项目资金3500万元支持秸秆综合利用,落实四川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纳入补贴范围的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应补尽补,撬动社会资金1.3亿元参与秸秆全产业链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主力军”,支持经营主体参与秸秆收、储、运、销、加等多个环节,引进和培育秸秆综合利用经营主体50家,有效解决秸秆“收储难、运输贵”的痛点,防止出现“秸秆无处去、农民只好烧”的困境。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集中培训25期、科技赶场32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7.5万余份,引导群众自觉转变观念意识,从“我要烧”变为“我要用”。今年5月,广安市历史性地未因秸秆露天焚烧出现小时污染,当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指标分别排全省15个重点城市第2位、第3位,有效守护了白云蓝天。
该市推行“村集体经济+农户+企业”综合利用新模式,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和农村废旧小学、厂房建设收储加工中心,配套粉碎、打捆等设备,解决了单个农户对接市场难的难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集体经济“双提升”。变“被动禁烧”为“自觉增收”。岳池县、前锋区等地涌现“秸秆收货郎”,平均日收6吨售1200元。部分群众购置移动粉碎机(2.48万元/台)田间作业,日粉碎约6吨,开辟灵活就业增收新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变“生态废材”为“绿色财富”,引进业主共同建设秸秆收储加工中心,致力发展生物质饲料、肥料、燃料加工产业,推动了秸秆价值全面激活升级,正在实现从“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裂变。变“刚性监管”为“暖心助收”,组建乡镇“助收队”,在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同时,重点帮扶老弱病残“收粮运杆”,赢得群众真心支持。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7-31]
-
[07-31]
-
[07-31]
-
[07-31]
-
[07-31]
-
[07-31]
-
[07-31]
-
[07-31]
-
[07-31]
-
[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