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十堰市农科院通过创新育种技术,成功选育出多个高产、抗逆的玉米新品种,为鄂西北及西南地区粮食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盛夏时节,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的十堰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玉米试验基地里,连片的玉米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十堰市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正顶着烈日开展人工授粉和品种观测工作。
十堰市农科院助理农艺师陈强介绍,这块田有十余亩,需要套约4万个袋子,基本每个袋子都要单独授粉,为了保证品种的纯净度,品种选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玉米是十堰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00万至120万亩,去年,十堰玉米平均亩产420公斤,高产田亩产达700公斤,玉米总产量达30.53万吨,较上一年增产2.1%。每一粒高产优质的种子背后,都是科研人员数年如一日的坚守。
十堰市农科院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周刚介绍,经过7年时间选育成功的特用玉米新品种,再过10天左右就可以收获,收获后全部粉碎,用于牛羊饲料,如果今年实验通过,明年可经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后就能大面积推广示范运用。
这片十堰市农科院玉米育种的核心试验田被分成了几十小块,每一块立着写有代码的牌子,都代表一个培育的品种,其中,郧单28表现优异,去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周刚介绍,郧单28是去年审定的最新品种,通过接近7年的时间才选育成功,此品种抗性非常好,株高穗位较矮,今年进行多点大面积示范,明年将在湖北、四川、贵州进行大面积推广。
在试验田中间一小块田地里,种植的玉米全部倒伏,但农机人员并不气馁。
十堰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杨虎表示,这种情况对于玉米育种研究来说反而是件好事,这个现象代表着该品种不抗病、不抗倒,在源头上被筛选掉,以免其流入市场。
一个优秀的玉米品种是多种优秀基因的整合,核心是将抗病、抗虫等性状快速转育到目标材料。过去,玉米育种需要在大田里自交7到8代,耗时四年才能获得育种材料。如今,十堰农业科研人员运用双单倍体技术,将选育过程压缩到了两年。
周刚介绍,种子成熟后,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明年就能得到下一代种子,采用新技术,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提高了育种效率。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十堰市农科院就承担了国家的玉米区域试验工作,负责筛选适合在湖北及西南春播区推广种植的新品种。仅最近三年,十堰市农科院已累计种植各类自、杂交系玉米品种8000余份,调查记录数据近10万个,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自交系玉米品种800多份、骨干系玉米品种200余份。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8-08]
-
[08-08]
-
[08-08]
-
[08-08]
-
[08-08]
-
[08-08]
-
[08-08]
-
[08-08]
-
[08-08]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