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猪料评选 精诚企业专题 饲料巴巴 饲料英才网 中国畜牧论坛 饲料网址大全 手机短信 饲料周报 年报 名录 在线直播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广告
化学合成“粮食”将量产 不种地也能粮食自由
/yumi/ 2025年9月8日 云景侃记
广告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但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依赖天气,也能确保全国人民吃饱饭,甚至还能为全球粮食危机提供解决方案,那将意味着什么?

  这听起来像是电影中的未来场景,但现实是,中国科学家正一步步将这个设想变为现实。

  2021年9月,中科院成功实现了“粮食”的化学合成,这项技术不需要耕地,就能实现粮食的自主生产。虽然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但在未来,它有望实现工业化生产。那么,科学家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从吃饱到吃得好

  我国的耕地资源并不算丰富。根据2023年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全国耕地总面积为19.29亿亩,较此前略有增长,但人均耕地面积仍然非常有限。

  此外,其中还包含大量中低产田,真正适合高产种植的优质土地如黑土地和水浇地非常稀缺。虽然黑龙江、内蒙古、河南等省是主要产粮区,但它们也面临着土壤退化、地下水过度开采等挑战。

  与此同时,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生态退耕也在持续压缩可用耕地面积。尽管国家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但靠开垦新地来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已不现实。

  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适合耕种的土地早已被广泛利用。南极和北极是冰川覆盖区域,撒哈拉是广袤沙漠,亚马孙雨林则需要被保护。真正可开发的耕地已经所剩无几。

  更严峻的是,传统农业消耗大量资源。全球约70%的淡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40%的土地专门用于种植粮食作物,这还不包括每年使用的大量化肥和农药。

  即便如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仍指出,全球仍有近10亿人面临食物短缺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思路。

  而中国人一向擅长破解难题。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到耐盐碱水稻、沙漠水稻,我们不断在恶劣环境中挖掘潜力。

  如今,我们正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不再完全依赖阳光和土壤,而是转向实验室和生物反应器。这不是对农业的放弃,而是为其增添了一位强有力的伙伴。

  一场粮食生产的范式变革

  谈到中国粮食科技,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里程碑。从1964年起,袁老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在质疑声中不断刷新水稻亩产纪录。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止步于实验室,而是将稻种带到了盐碱地、沙漠边缘甚至海边,让更多人摆脱饥饿。

  但科技的脚步从未停歇。如果说杂交水稻是让土地更高效,那么合成淀粉则是尝试脱离土地。

  2021年,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宣布,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

  请注意,是全人工合成,完全不使用植物细胞,也不依赖光合作用,而是通过化学和生物催化构建了一条全新的淀粉合成路径。

  这项研究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它同时解决了两大难题:粮食安全和碳排放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而现在,我们竟然可以将它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淀粉。

  这种创新思维令人惊叹。更实际的是效率的对比,自然界的玉米需要数月才能合成淀粉,而人工系统只需数小时;能量转化效率是玉米的3.5倍,步骤也减少了50多步。

  正因为如此,这项成果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并引发全球广泛关注。

  但这并不意味着明天我们就能吃上合成主食。研究人员坦言,这项技术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自然界的淀粉合成机制经过数亿年的进化,各个环节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而人工系统目前还处于初步搭建阶段。

  例如,四个模块如何无缝衔接、哪种酶组合最高效,都需要大量实验验证。但方向已经明确,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远。

  合成淀粉将如何塑造未来?

  如果未来合成淀粉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它将带来哪些改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释放大量土地资源。据估算,1立方米的反应器一年产出的淀粉相当于5亩玉米地。

  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可能不再需要不断开垦土地、砍伐森林、争夺水资源,而是转向建设淀粉生产工厂。城市屋顶、郊区厂房,甚至偏远地区都能成为粮食生产基地。

  这对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工业生产淀粉预计可减少90%以上的土地和淡水使用,同时完全不需要化肥和农药。

  要知道,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许多河流湖泊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如果这部分压力得以缓解,蓝天、碧水、净土的目标将更进一步。

  此外,合成淀粉还能提升粮食系统的稳定性。传统农业受气候影响大,旱涝、虫害等因素常导致减产。而工厂化生产几乎不受自然条件影响,可实现全年稳定产出。

  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这无疑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双重保障。当然也要理性看待,目前该技术仍处于中试阶段,距离大规模量产还有不小距离。酶的成本、反应条件优化、产物纯度控制等问题仍需攻克。

  每一个技术环节都存在挑战,我们也并不期待它彻底取代传统农业。稻田风光、麦浪翻滚,始终是文化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可以作为极端情况下的保障手段,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或饲料的补充来源。即便只替代10%的农业淀粉,也将带来巨大的资源节约。

  别忘了,它还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通过将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不仅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还生产出有用的食品原料,堪称双赢的绿色科技。未来如果结合可再生能源驱动,甚至有望实现负碳生产。

  回顾几十年来,中国的粮食之路是一条不断突破、超越自我的道路。从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信念,到如今合成淀粉的创新尝试,一代代科研人员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我们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粮食自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合成淀粉技术或许不会让我们立刻实现“不种地也能吃饭”,但它代表了一种方向,一种自信。中国人不仅能种好地,还能用科技创造新的可能。

  未来,我们吃的馒头、用的糖,可能一部分来自工厂的反应器,另一部分仍然来自田野的阳光雨露。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并不冲突,它们可以携手并肩,共同守护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饭碗。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云景侃记
广告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广告
广告
热点文章
最新文章
广告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