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田间绿意盎然,庄稼生机勃发。在玉米田间,河南省科技特派员的身影穿梭其中,正在调研玉米的生长情况。夏末秋初,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病虫害防治与促生长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年的粮食收成。近日来,我省科技特派员积极行动,主动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玉米后期管理工作,为秋粮增产丰收保驾护航。
绿色防控:玉米田蜗牛防治新实践
近期我省遭遇连续强降雨天气,潮湿的环境为蜗牛滋生提供了温床,玉米田间蜗牛数量激增,严重危害玉米生长。8月27日,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河南农业大学赵特教授以及新乡市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董彦琪一行,深入获嘉县多个玉米种植区域,开展科技服务,为当地玉米种植户破解蜗牛带来的生产难题。经团队随机抽样调查,部分地块蜗牛危害株率超过40%,严重地块甚至达到70%以上,玉米产量与品质遭受严重威胁,种植户们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
面对蜗牛难防控困境,赵特教授将其团队研发的食诱剂免费发放给当地20余户玉米种植户。据了解,早在2021年赵特教授便带领团队深入研究蜗牛的生物学特性,经过无数次试验,成功研发出软体动物食诱剂。与传统药剂相比,这款食诱剂不仅绿色环保,对天敌和环境友好,而且持效期更长,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大大减少了用药次数和成本,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在现场,赵特教授通过面对面讲解、示范操作等方式,向种植户详细介绍食诱剂的使用方法、最佳使用时间以及注意事项,后续团队也将在获嘉县设立多个试验示范点,持续跟踪监测食诱剂的防治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防治技术。
送技下乡:玉米病害防治技术指导
8月26日,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张猛教授组织河南农业大学耿月华副教授、徐超和马庆周博士赴中牟开展玉米病虫害田调研。专家组对当地玉米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多点调查,并系统分析了今年病害发生特点与成因,评估防控成效,并就技术难点与农户深入交流,同步开展无公害防控病害的科普宣传和技术指导。
调研发现,当前玉米主要病虫害为鞘腐病、细菌性叶斑病及玉米小斑病,棉铃虫危害较轻。转基因玉米虽抗虫,但细菌性叶斑病高发。张猛教授建议,针对目前我省玉米细菌性鞘腐病、叶斑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在常规“一喷多促”喷药时及时增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等防治细菌病害的药剂。此外,他现场还讲解了病虫害识别、发病规律和科学用药技术。农户反响积极,表示今年玉米收的底气更足了。
田间课堂: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田间培训
9月2日,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安阳市农科院研究员孙海潮深入安阳县辛村镇,为当地种植大户、合作社代表及农技人员带来一场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此次培训旨在将前沿农业技术送至田间地头,助力秋粮单产提升,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培训会上,孙海潮研究员立足黄淮海夏玉米区生产实际,紧扣“提质增效”核心,系统讲解了玉米密植滴灌技术的关键环节。培训后,孙海潮深入田间实地指导,现场察看玉米长势,针对农户提出的具体问题,如滴灌带铺设间距、病虫害识别、晚收与小麦播种的衔接等,进行了手把手指导、面对面解答。现场气氛热烈,农户们纷纷表示,专家的讲解通俗易懂、操作性强,解决了他们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惑,对今年秋粮丰收更有信心了。
科技特派员下沉田间,是我省推动农业科技服务落地的重要举措。我省科技特派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帮助种植户提升科学种植水平,以科技力量守护农民“粮袋子”,通过“科技+田间”模式,把专业技术送到农户身边,为粮食稳产增产、农业提质增效注入科技动能。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