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打乱了北街村的秋收节奏。
近日,济南市迎来多雨天气,济阳区北街村也氤氲在连绵的雨雾之中。“玉米最怕潮,晾晒不及时就会发芽。”北街村党支部书记郭怀福紧皱眉头,他知道,接下来有一场硬仗要打。
办公室晾晒玉米
10月9日中午,济阳区北街村阴雨连绵,乌云压得很低,天空依然没有放晴。降雨已经持续了七八天了,郭怀福也跟着揪心了七八天。
站在地头,雨水滚落在郭怀福身上,打湿了外套,他却无暇顾及。“村里有些老人的玉米没收,得想办法给他们解决。”今年57岁的郭怀福担任北街村党支部书记已经7年多了,作为一个村子的“大家长”,他要时刻盯着村里的秋收情况。“部分村民在国庆节之前收完玉米了,我们也是提前关注着。”
“现在我时不时地看天气预报,及时通知村民。”10月2日下午,北街村的微信群聊里接连弹出了几条消息——“紧急通知!全体村民注意,近日持续降雨,玉米已成熟,需立即抢收!”跟在这段话后面的,是三张显示未来几天连续降雨的天气预报截图。这几条消息出自郭怀福之手。
“咱们农村人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性。”这几天,郭怀福每天一得空就往地里跑,看看雨水状况,看看天气是否合适收割。“看这个积水怎么样,深不深;看看路边有没有塌陷或者雨水冲出来的坑。不好走道的地方该清理清理,别在抢收的时候耽搁了。”
在北街村村委会办公室的办公区,入口处的地面上有一摊积水,抬头看去,原来是村委会年久失修,房顶漏了,“屋顶我还没空修,这两天抢收太忙了。”郭怀福说。
不仅忙着去田里,郭怀福还要想方设法让村民晒干粮食。在北街村村委会办公室前,雨水冲刷的马路格外鲜亮,路上堆放着玉米,玉米上覆盖着塑料薄膜,这些玉米正是村民们放置的。
(北街村村委会办公室方便村民晾晒玉米)
“我们办公室东边广场上也晒满了玉米。”郭怀福说,刚开始收玉米时,村委会办公室就空出了一部分,专门让村民晒玉米,迄今已经持续20多天了。“现在,我们村委会办公室有一半就是‘晒粮区’咧。”
一场秋收接力
曲堤街道被称为“中国黄瓜之乡”,在北街村田间地头里的大棚,黄瓜悄然生长着,也因种植黄瓜,郭怀福得了个“黄瓜支书”的称号,不过,北街村村民们都愿意喊他“老郭”。
10月2日“注意抢收”的消息发出后,“老郭”陆陆续续接到了村民的电话。“老郭,地里积水了,机器进不去。”“家里只有老两口,棒子掰不过来。”“俺家收回来的玉米没地晒,能帮忙想想办法不?”听到村民的需要,郭怀福决定帮忙干点事。
村民郭华臣正是一场秋收接力的主人公。
郭华臣今年57岁,孩子在外打工,家中只有他和妻子是主要劳动力。大部分玉米虽已收割完成,但还有一亩地玉米未收。因地里泥泞,机械无法进入,只能靠人工搬运,所以郭怀福便想着帮他一把,发起一次公益秋收接力。
“我们打电话通知村内的公益岗人员,一听消息,大家都很积极。”郭怀福说,这次公益秋收,村里公益岗位的来了、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来了、村里“两委”成员也来了,“一共十几个人”。
10月6日,正值中秋节,降水仍在继续郭华臣的玉米地里薄雾弥漫,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大战开始了。
(中秋节北街村组织公益抢收)
“抢收一袋是一袋,一年的辛苦不能白费!”郭怀福把雨衣帽子一拉,带头跳进地里。他的身后,是村“两委”成员、冒雨赶回家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有几位能抽开身的村民。十余人没人打伞,没人说话,只听见玉米“咔嚓咔嚓”被掰下来的声音。
经过100多天的生长等待期,玉米长势喜人。身穿着红色、蓝色等样式的雨衣,村民们掰玉米的身影在高高的玉米中隐约可见。一个一个掰下来,再一袋一袋背出田去——两天时间,村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帮助郭华臣掰完了一亩玉米。
“以后村里有其他人需要帮忙收玉米,我一定会去的。”郭华臣穿着军绿色的外套,袖口挽得高高的,扎着裤腿的雨靴上淤泥早已结了壳,他把收好的玉米放在了家里和路边晾晒,打算着等待一段时间种下小麦。
“除了郭华臣之外,我们还帮助村里的一位老人收了四亩地玉米。”郭怀福说,村里玉米地一共600多亩,目前已经收了500多亩玉米。90%以上的玉米地已被收割完成,只剩部分未成熟的玉米还未收。“农业专家来过了,说可以再多长两天,只要不倒伏就没关系。”
烘干机轰鸣声不断
这边为秋收忙着,那边的收粮站也马不停歇。“有的村民收完玉米后,就把玉米卖到村附近的收粮站。”郭怀福说。
9日下午,雨下得欢畅,玉米秆的叶片被雨水洗得发亮,边缘卷曲地伸展着。在济阳区永盛家庭农场的烘干厂房内,一旁的烘干机发出轰鸣声,两台大型挖掘机放置于厂房中央,烘干好的玉米,如同一座黄色小山丘,堆放在厂房内。
为了应对这场雨季与秋收的“碰撞”,全力保障农户的粮食烘干需求,永盛家庭农场已提前启动了烘干作业。该农场负责人崔乐海告诉记者,目前2000多吨玉米已完成烘干。
厂房内的轰鸣声不断,工作人员忙不停歇,机械轰鸣声中,脱粒后的玉米被送入烘干塔,数小时后,烘干的玉米就可入库仓储。“雨季来临,农户们抢收玉米,送到种粮站烘干。”崔乐海说。
一场秋雨淅淅沥沥、连绵不断。自10月1日起,永盛家庭农场进入集中收粮期,并开始24小时连续作业。作为农场的负责人,崔乐海也要时不时地看着烘干进度。
因玉米水分高,机械烘干时,玉米蒸发发热,散发出类似发酵的气味。由于长时间待在厂房中,崔乐海对这样的气味早就习以为常。
“一年好不容易种出的粮食,看着玉米发芽真的心疼。”崔乐海是村中的“种粮大户”,种了500亩的玉米,不过,这些玉米他还没有来得及收。他说,如果自家的玉米收了,那么其他农户的玉米就没法烘干了,“先尽着其他人用,等着天气好了,再收自家的玉米”。
秋收还没真正结束,地里仍然泥泞,未收的玉米身姿挺拔。郭怀福还需要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崔乐海也继续忙着接下来的烘干作业。但是他们相信,一切辛苦都值得,也终将会有收获。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10-11]
-
[10-11]
-
[10-11]
-
[10-11]
-
[10-11]
-
[10-11]
-
[10-11]
-
[10-11]
-
[10-11]
-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