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期,持续阴雨天气给秋粮收割、晾晒和储存带来严峻挑战。连日来,山东各地迅速部署,坚决打好“三秋”农业生产这场“硬仗”。
“我今年承包了130多亩地种植玉米,目前已经全部收割完成。”济南市章丘区刁镇街道三高村党总支书记鲁昌建告诉记者,因玉米种植时间较早,他9月中旬就开始了收割,9月底基本完成收割,“避开了持续降雨的影响。”作为当地种植大户,鲁昌建除了自己承包土地,也会收购周边农户的粮食,受降雨影响,他的烘干塔也是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每天能烘干400—500吨玉米,能够覆盖周边一万多亩地的粮食烘干需求。”鲁昌建介绍,“去年玉米棒的开秤价格是每斤0.48元,今年开秤的价格到了每斤0.54元,每亩地的增收在200元左右。”
玉米收割完成后,就到了小麦种植的节点。记者了解到,为降低持续降雨对小麦播种的的影响,济南市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各地“宁可晚播,不能烂耕”,确保整地质量。加强小麦田管是培育壮苗的关键;要立足管早管好,坚持种后即管;对缺苗断垄的地块及早做好补种;对土壤墒情适宜的地块,做好冬季镇压,压实土壤,保证墒情,防止冻害;对苗情偏弱的地块,结合降雨和浇水,及时施肥,促弱转壮;对土壤墒情变差的地块,及时浇好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
黄河北岸,德州禹城安仁镇种粮大户张树军的秋收工作刚刚开始,“今年承包了1200多亩地,受降雨影响,目前收割了不到60亩。”张树军告诉记者,按照目前收割的情况来看,持续的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量,“今年收割的费用较往年也高了一些,往年使用的是轮式收割机,每亩地的收割费用在50—70元,今年因为持续降雨,轮式收割机下地作业受阻,只能采用履带式收割机,每亩地的收割费用在200元左右。”
为全力保障秋粮归仓、秋种顺利,德州市县两级精准施策:先按作物类型与作业环节评估机具缺口,建立详细需求清单,再联动产销企业与维修网点,重点保障农机专用装置及配件供应。同时主动对接其他省市引进履带式收获机械作为备用力量,构建起“本地储备+跨区调配”的双重保障机制,为抢收作业筑牢硬件基础。
记者了解到,为指导本地有序推进秋收秋种工作,德州市出台相关技术指导意见,其中提到,玉米抢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要坚持分类抢收减损。对土壤湿度偏大、机械能够进田的地块,调集履带式收割机或改进的适宜机械抢时收获。对积水严重机械无法进田的地块,组织动员人工收获,也可用无人机进行运送,确保应收尽收、早收快收。对于成熟后玉米依然青枝绿叶的,不宜抢早收获。
此外,考虑到阴雨天气可能导致冬小麦晚播,指导意见提出,小麦播种时要掌握播期服从墒情,播期服从整地质量,播量和播期相对应,坚决做到宁可晚播,也要适墒。
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山东保险行业也在积极行动,安排灾害应对与秋粮作物保险理赔服务工作,保障农户利益、护航粮食安全。
“目前我们已经加速推进查勘定损和快处快赔工作。”国寿财险山东分公司理赔服务部总经理王海波透露,公司已经开通“三秋”理赔绿色通道,简化单证流程,推行“无人机查勘+App定损”模式,查勘、理赔速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效率有效提升。
“在原有专线报案的基础上,公司派驻近200名理赔服务人员乡镇驻点服务,调动超230辆查勘车辆及47架无人机,实现受损区域全覆盖,报案接收率近100%。”王海波说。
此外,中华财险山东分公司累计安排801名农险查勘员、402辆查勘车及106台无人机,应对灾情查勘工作。同步开通绿色理赔通道,大力推广无人机航拍与遥感识别技术,实现定损环节的精准识别与大幅提速。针对损失严重案件,该公司及时启动预赔付机制,将部分赔款提前送到农户手中,为农户恢复生产送去“及时雨”,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10-13]
-
[10-13]
-
[10-13]
-
[10-13]
-
[10-13]
-
[10-13]
-
[10-13]
-
[10-13]
-
[10-13]
-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