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连绵多日的秋雨,将玉米种植户推入了秋收的两难选择:是花钱把湿玉米送去烘干,还是让利把湿玉米清仓甩卖?选择前者,要面对支出烘干费、设备排队等现实;选择后者,可能承担湿玉米被压价甚至发霉变质的风险。记者走访多地,了解农户在抢收抢烘方面有何诉求。
“虽未卖出最理想价格,但总算松了口气”
面对潮湿的玉米,农户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择。有人凌晨就去烘干点排队,有人把玉米铺在家里晾着,也有人等待天晴后再收,还有人联合起来找外地烘干厂,或者干脆卖掉湿玉米。
在济南市章丘区的鲁供丰农烘干基地,精细化控制的烘干流程昼夜不息,一台日处理能力达800吨的烘干塔已连续运转多日。
10月12日下午,章丘区王高村村民张宝国拉着一车净重13.8吨的玉米来到鲁供丰农烘干基地。过磅单上显示,这批玉米的水分达到72%。
“本来想自己储存,但今年的雨特别不正常,玉米不能再这么放下去,就借了一辆卡车,分批次送过来烘干并售卖。”张宝国说。
就在鲁供丰农烘干基地附近,一位农户告诉记者:“地里还剩几车,不急着进厂烘,天气好转就自己晒。”
在一些地方,烘干点已满负荷运转。在潍坊市寒亭区,众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台烘干设备,除服务本村390户村民外,还辐射周边20多个村。
合作社理事长李春三说,“我们每天能烘二三十吨,但外面排队的车也不少。”
为应对连绵阴雨天气,山东绘制全省“三秋”农机化生产服务图,并动态更新公布了2637个粮食烘干服务点的地址信息。
对于许多农户来说,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被不断变化的雨情推着走。禹城种植户李翠美家的13亩玉米,10月1日就抢收完了,“一共收了13吨玉米棒,那会儿天气还行,收割机一天就收完了。”她像往年一样搭好了晾晒栏,但收获后近十天的连续阴雨彻底打乱了计划。
10月10日下午,眼看自己晾晒无望,李翠美用小拖车将湿玉米运至烘干点出售,“虽没能卖出最理想的价格,但心里总算松了口气。”
“烘”与“不烘”,农户有本经济账
农户在“烘”与“不烘”之间犹豫,并非无缘无故,其背后免不了有一本经济账。
烘干后的玉米质量稳定,能达到入库标准,被绝大多数粮企接受,从而卖出更好的价格,也避免了存放过程中霉变、虫害的风险。但选择烘干再卖,意味着要先支出一笔额外的费用。
根据玉米水分、设备效率等不同,烘干一斤玉米的直接成本约在5分到2毛5分钱之间。今年的情况更为特殊,连日雨水浸泡,导致玉米在脱粒时极易破碎,凭空增加了约10%的损耗。
有种粮大户算了一笔账,收割、烘干、运输的费用加起来,保守估计一亩地要增加300元的成本。
与此同时,烘干点运营成本也在动态变化。糊住的筛网和高水分也让企业后续烘干的电费、油费等上涨,随之影响市场供需。
李春三对此深有体会:“一些烘干机用的燃油,9月份的时候2000元一吨,这几天已经涨到了3150元。”即便合作社给予农户成本价烘干,这部分上涨的燃油成本也会转嫁给农户。
另一方面,选择直接出售湿玉米,好处是省去了中间环节,能快速变现,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农户往往在价格上处于被动。
“收获的湿玉米,自己家存不住,不管价格高低,首先得考虑怎么处理掉。但部分敞开收购的粮食点,给的收购价比较低,可能在每斤0.37元左右。”张宝国表示。
即便有些收购点给出的价格相对公道,一些农户心里还是有个疙瘩:“为什么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玉米,一淋雨就只值四五毛钱一斤?”
在禹城麦香公社共享粮仓,农户与工作人员正在给玉米脱粒入库。
禹城麦香公社共享粮仓的负责人邵燕说,今年收上来的湿玉米,被雨水泡了。“我们尽力给了农户最高价,关键看最终能出多少好粮。这类玉米的最终出粮率只有35%到38%,而往年正常情况下是50%到55%,成本和风险都在这里面。”
收购价格看似低廉,实际上企业也承担着后续烘干成本和霉变风险。邵燕说:“有些粮食品质达标要求很严,我们收来的玉米如果品质不太好,企业也必须为消费者负责。”
应对极端天气,期盼优化长效机制
这场秋雨中,各地在收购上推出惠举。
在潍坊临朐县,有企业调整工艺,敞开厂门收购湿玉米;在济宁,有企业提价收购玉米秸秆,力求减轻农户经济损失;在潍坊寒亭区,众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烘干中心24小时运转,并对困难户实行“先烘干、后结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对抢收抢烘高度重视,推出系列举措。从临时的“抢烘”走向长期的“保烘”,还需要建立一个更具确定性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以应对不确定的极端天气。
“还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尤其是在日常继续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李春三希望能有更多优惠措施,帮助合作社进行烘干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数量扩充。
山东已将粮食烘干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2024年专门拿出1.5亿元支持粮食烘干设备购置应用,对粮食烘干成套设备购置给予补贴,每套最高可补贴60万元。
采访中多方提出,下一步政策思路需从单纯的“补贴买设备”转向优化区域布局。
在这方面,一些经验值得借鉴:通过项目支持,鼓励建设集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区域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通过构建社会化服务网络,将支持重点从单个设备转向综合服务,从而覆盖更广大的小农户群体,有效降低其使用成本,系统化地应对阴雨天气等带来的风险。
如果说烘干设备是“硬件”,那么高效透明的市场规则就是保障其运转的“软件”。近期,滨州市发起的成本价助农行动,要求烘干企业明码标价。
未来,需要建立系统性的“湿粮分级收购”机制,由粮企主动公布清晰的扣费标准和定价方案,从根本上稳定农户预期,让好粮食卖出好价钱。
此外,省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部主任张明亮认为,如今极端天气变多,应考虑完善常态化便捷化培训机制,切实提升广大农户风险应对意识和能力。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