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华亭市的农田里,玉米秸秆收割机往来穿梭。今年,这里的玉米迎来“两次收获”:乳熟至蜡熟期的植株被连秆带穗收割,加工成青贮饲料;籽粒归仓后,干秸秆经揉丝、打包、氨化处理,变为优质干草饲料。这一“绿时青贮、干秸变草”的分时分段利用模式正在华亭市推广,既破解了秸秆处理难题,也探索出农牧结合、绿色循环的新路径。
从“废料”到“资源”:政策引导实现“两次增值”
“过去玉米收完,秸秆要么烂在地里,要么一烧了之,既污染又浪费。现在不同了,我们下种时就与饲草公司签青贮订单,绿秸秆做青贮,干秸秆再加工,一亩地多赚几百元!”河西镇种粮大户杨银龙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华亭市为了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饲料化利用,整合财政资金413万元,重点支持建设秸秆收储设施4950平方米、收储网点5个、购置机械设备16台(套)等,并对每吨青贮饲草补贴30.5元,引导形成“绿时青贮+干秸转化”模式。同时撬动社会资本2822万元,计划完成6万吨玉米青贮和2.11万吨干秸饲草,实现“一秆两用、两次增收”。
技术支撑:分段施策激活资源潜力
“分段利用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玉米生长的‘黄金窗口期’。”华亭市畜牧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马志宁介绍,乳熟后期至蜡熟初期是制作青贮饲料的最佳时期,此时植株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籽实收获后的干秸秆经揉丝、氨化处理后,也能成为优质的粗饲料。
今年,华亭市组建了技术服务小组,会同兰州大学、平凉红牛研究院、平凉牛产业开发办公室等,采取“包乡镇+包场户”责任制,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机械配套、推广青贮添加剂等措施,推动玉米两段利用技术落地见效,全面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累计发放资料2400份,举办培训班7场(次),培训种养大户1300余人。
种养循环:产业链条串起绿色增收路
“玉米青贮淀粉含量高,奶牛吃了产奶量明显提升。”河西镇嘉诚润泽养殖场负责人卜东东说,“我们与农户、合作社签长期订单,既解决饲草缺口,也带动农户增收。”
华亭市以养殖需求为导向,鼓励实施主体与种植户签订青贮订单,构建“以养定种、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产业闭环。据统计,该模式推广以来,减少秸秆焚烧3.1万亩,新增优质饲草21万吨,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模式推广:从“点上示范”到“全域覆盖”
目前,玉米秸秆“两段利用”模式已在华亭市10个乡镇推广,覆盖7.5万亩,带动2万余农户参与。据估算,按一亩地产3吨青贮或1吨干秸秆算,青贮每亩增收1260元,干秸秆打捆每亩增收800元,通过机械化作业,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秸秆处理的费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华亭市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粮改饲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抓手,延伸‘玉米—饲草—养殖—粪肥还田’绿色循环链条,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从“一烧了之”到“两段增值”,华亭市走出的不仅是一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新路子,更是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振兴之路。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11-03]
-
[10-31]
-
[10-31]
-
[10-31]
-
[10-31]
-
[10-31]
-
[10-31]
-
[10-31]
-
[10-31]
-
[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