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猪料评选 精诚企业专题 饲料巴巴 饲料英才网 中国畜牧论坛 饲料网址大全 手机短信 饲料周报 年报 名录 在线直播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广告
科技赋能沃野兴 “塞上粮仓”更丰盈
/yumi/ 2025年11月21日 巴彦淖尔日报
广告

  千亩高产田玉米平均亩产1421.77公斤,示范田小麦平均亩产715.6公斤,百亩攻关田向日葵平均亩产361.7公斤,均刷新自治区单产纪录……今年,我市农业丰产丰收的喜讯接连不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利器”。丰产丰收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十四五”期间,我市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国家农高区建设为引领,在科技成果转化赛道上持续发力,科技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

  建良田筑牢丰产根基

  土地是农业的“命根子”,良田则是丰产的基石。

  今年临河区白脑包镇十大股村1万多亩葵花迎来丰收。谁能想到,这片丰收的葵花地曾是“种啥啥难长”的盐碱地。

  十大股村有耕地1.22万亩,其中,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占85%。2024年,村里精准施策大力推广种植耐盐碱特性突出的向日葵作物,通过“以种促改”方式,在种植过程中逐步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盐碱上返。据测算,改良后的盐碱地种植葵花,亩产较之前提高20%以上。

  我市盐碱化耕地面积大、分布广、地力差、产量低。为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让盐碱地成为丰产田,我市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院校深度合作,研究集成“五位一体”“上膜下秸”阻盐、暗管排盐等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为盐碱化耕地改良构建起长效、经济、绿色的改良技术体系。近年来,我市已成功改良盐碱地192.4万亩,占盐碱地总面积的近30%,改良区域亩均增产10%。

  盐碱地的“逆袭”,是科技赋能的生动注脚,而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丰产的根基更牢。

  今年春天,杭锦后旗蛮会镇红旗村7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成投用。高标准农田建设补上了灌排设施不足的短板,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农田还从原来的小块变成大块,再配合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和玉米密植等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量产值也获得提升。“向日葵每亩增产50公斤,玉米每亩增产100公斤。”算起收益账,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严有德欣慰地说。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北斗导航农机精量播种、高效低损联合收获等机械得到广泛推广。土地连片平整,田间道路平整通畅、水电设施齐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丰产丰收的底气越来越足。2024年,我市粮食产量达58.7亿斤,小麦、向日葵创全区高产纪录。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市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36.57万亩,已建成271.13万亩。计划到2027年,我市将灌区内符合条件的739.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育良种增添丰产底气

  在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的检测实验室,科研人员全神贯注地开展种子纯度检测实验。电脑屏幕上,种子纯度图谱实时生成,科研人员对每一组数据进行比对核验,确保精确无误。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副院长冯九焕说:“过去一般是在田间进行种植鉴定。近几年,我们建立了更加科学、准确、高效的分子检测体系,每一批种子都会在实验室进行严格的分子检测,使得种子的纯度达到99%。”据了解,目前,三瑞农科已经培育了以SH363、SH361、三瑞9号为代表的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向日葵杂交新品种。

  实验室里的精益求精,换来田间地头的高产突破。近日,经自治区级专家组实地测产认定,五原县天吉泰镇向日葵百亩攻关田实收平均亩产361.7公斤,较2024年最高纪录增加7.5公斤,刷新自治区向日葵单产纪录。

  从实验室里的基因筛选,到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丰产丰收的希望。“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的合作,通过院地校地、院企校企联合共建模式创建小麦、肉羊、玉米、向日葵、果蔬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小麦、玉米、向日葵三大农作物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先后培育推广“巴麦”“巴玉”“科河”系列等自主优良作物品种20余个。

  良种也要广知晓,“看禾选种”搭建起良种与农民之间的桥梁。近日,我市举办“看禾选种”品种推介会,专家组拟向自治区推介我市3个小麦、14个玉米、5个向日葵和3个辣椒品种。“看禾选种”平台客观评价各品种特征特性及产量水平,筛选出优质、高产、抗病、抗逆、耐密植、适宜本地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成为我市主导品种名录的主要品种来源。

  “以前选种靠经验,现在看实物、比数据,心里更踏实!”——这已经成为我市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今年,我市持续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势特色品种培育、良种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做强现代农业的“芯片”。开展小麦、玉米、向日葵育种联合攻关,全年培育各类新品种10余个。发挥好杭锦后旗制种大县引领作用,建设制种基地5万亩以上。抓好“看禾选种”平台建设,重点推广科河699、巴麦13号等主导品种。

  兴良技增强丰产动能

  今年,经过区内外10个单位25名专家组成的测产专家组测产验收,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圐圙补隆村百亩玉米高产田、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齐嘎查千亩玉米高产田、大佘太镇马卜子村和忠厚堂村万亩玉米高产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480.34公斤、1421.77公斤、1340.66公斤;临河区、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4个旗县区百万亩玉米高产田平均亩产1095.05公斤。这些产量均创自治区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良技是丰产的“催化剂”,一项项先进技术的落地,让粮食单产不断创新高。今年,我市建设350万亩玉米密植高产技术推广示范田,在示范区大力推广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最大程度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在示范田引领下,我市517.89万亩玉米喜获丰收。

  农业科技示范园既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也是先进技术落地田间的“推广站”,以点带面带动农业提质增效。今年,我市共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5个,核心区面积55.56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14.04万亩,涉及种植主体8410户,服务组织(企业)323家。园区内开展品种选育、高效施肥、绿色防控等各类创新试验224项,示范推广小麦两改三配套绿色增效及麦后复种、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向日葵扩行降密高效栽培等技术模式27项,展示种植巴麦13号小麦、西蒙3358玉米、三瑞10号向日葵等343个优良品种。

  今年,杭锦后旗三道桥镇永进村万亩高效节水粮食产业园区也迎来大丰收。“过去大水漫灌,每亩地每年用水大约600立方米。现在整村集中实施引黄滴灌高效节水工程,每亩地用水330立方米。同时,我们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科学配比肥料和水,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粮食产量提升15%左右,人工成本降低50%左右。”永进村党支部书记王亮说。

  节水科技让农业丰产丰收更可持续。近年来,我市强化科学调水能力,从管理、工程、农艺等方面节水控水。2021—2024年,全市新增节水能力4.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20年的0.467提高至2024年的0.530,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统一。

  用良机激活丰产引擎

  农机是农业生产的“铁帮手”,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让“龙口夺粮”更有底气。

  今年夏收时节,五原县隆兴昌镇永跃村1.6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呈梯队排开作业。一片片麦田高效收割,一车车小麦随即被拉运、晾晒,不到3天就完成了1万多亩小麦的收割。据了解,今年,我市协调800多台收割机迅速作业,60余万亩小麦及时归仓。

  科技赋能让农机更智能,也让减损增产落到实处。金色田野上,7台玉米籽粒直收机隆隆作响,收割、脱粒、打捆、整地一气呵成。今年,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马卜子村举行的玉米机收减损现场会上,全程机收作业流程让人大开眼界。“实测亩产1407公斤!新技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望着籽粒饱满的玉米,种植户杨福喜满脸喜悦,“我采用密植新技术,配合机械化播种、收割,今年1020亩玉米稳稳实现高产。”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粮食稳产增收的关键。今年,我市持续推动农机装备升级和农业技术普及,将玉米机收损失率严格控制在2.2%以内。为了让每粒粮食归仓,近年来,我市以农机补贴政策为引领,大力推广高性能播种机和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装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全市农业生产正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方向稳步迈进。

  科技为笔,良田为卷,丰收为墨。巴彦淖尔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书写出“塞上粮仓”的丰产答卷。

  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着眼特色产业和科技创新优势突出的领域,瞄准发展急需突破的重大瓶颈,加强基础研发和技术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今后,我市将以科技为强劲引擎,驱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创新成果在泥土中扎根、在田野上结果,让农业的丰收之路走得更稳更实,让“塞上粮仓”的根基更牢、成色更足。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广告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广告
广告
热点文章
最新文章
广告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