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年来,新希望、天邦、正邦、傲农等猪企纷纷撤离北方疫情严重地区,“南猪北养”或成历史?
据《南方周末》2017年报道,多家大型养猪企业纷纷开始“南猪北移”。据不完全统计,至少8家上市猪企宣布了该项计划。此前,多位业内人士推算,待这些大企业陆续投产,包括2017年在内的5年后,东北将一举超越四川、河南等养猪大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猪来源地。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养猪企业撤离北方疫情严重的地区。
山东、河北等地疫病频发,部分猪企撤离北方
据悉,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新希望提问,整理了历年新希望猪场建设的公告,山东、河北占比较大,为什么实际运营产能并不大,是不是目前闲置的产能主要集中在这两个省?
新希望回复称,公司过去的猪场投资确实在山东、河北等地较多。这两个省份在ASF首次爆发后,2019—2020年的复产保供阶段,也吸引了全行业其他企业或养殖户的大量投资,导致养殖密度大幅提高。此后,ASF在2020年底和2021年初发生了弱毒化变异,在缺少山地丘陵阻隔的华北大平原上快速蔓延,导致此后几年这些区域的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全行业在这些区域的养殖成本都整体偏高。部分友商几乎完全退出这些区域,公司在这些区域也对部分疫病频发、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产能做了清退,也导致目前闲置的产能在这些区域分布较多。
近日,有投资者提问向新希望提问表示,天邦、正邦等很多生猪养殖企业都在撤离北方疫情严重的地区,会不会带来上述地区猪价供需关系向好、养猪密度降低等有利因素?公司何时加快北方疫情严重地区的复产和扩产?
新希望回复表示,一定区域内的供需关系,会随着产能的退出有所好转,但由于大区内的生猪的跨省调运,与跨大区的猪肉调运依然存在,所以这种供需关系转变带来的猪价差异,不会特别地大或者持续时间特别长。
此外,新希望还指出,养猪密度降低会带来一些外部环境的向好改善,但此前一些病毒在外部环境中的常年累积依然存在,完全的减退与消除也需要较长时间。
公司会根据自身产能改造进展、行情变化、自身在特定区域的养殖水平改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适时调节产能,近期也会已经在做部分场线的复产准备,其中也包含个别北方的场线。
部分猪企将产能向南方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五月正邦在业绩说明会上也表示,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天邦逐步清退山东等产区的低效猪场,将育肥产能向两广转移。
2024年一季度,山东、皖北、苏北等北方产区的部分猪场受疫病影响的尾猪处理成本较高,且部分待清退猪场的满负荷率较低,导致其最高成本在18元-20元/公斤区间。
2024年,ST天邦计划出栏600万头生猪,目前两广大区出栏占比约占总出栏的26%,预计未来两广区域年出栏量将逐步增加至占公司总体上市量40%。
日前,财联社在专访提问,天邦的养殖产能正在往南方地区转移,问及产能南调对天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天邦食品董事长张邦辉表示:我们把猪放在北方养,成功的机会应该比广东、广西和湖南山区里养,可能要少至少百分之十,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压力。
我们去年全成本那么高,与山东(当地一些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山东疫情比较多,另外行业生态也不好,卖猪的人老想偷我的猪。甚至我们有一些把关不严的员工也会干一些我们容忍不了的事情。所以在疫情和行业生态的双夹击下,我们只能走一条路,把猪往南方走。
此外,傲农也在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公司养猪产能主要聚焦在江西、福建两地。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