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董事长等遭监管谈话”的消息格外引人瞩目。29日,天邦食品发布公告,因未及时披露重大诉讼进展情况,天邦食品及董事长张邦辉等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处于预重整关键期的天邦食品,再次被拉入公众视野。
董事长等遭监管谈话,副总裁退场
9月29日,天邦食品公告称,公司及相关人员于近日收到宁波证监局出具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决定书指出,天邦食品及相关人员因未及时披露重大诉讼进展情况,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董事长张邦辉等将被采取监管谈话的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天邦食品风波并未孤例。此前不久,公司副总裁严小明突然以“个人家庭原因”申请辞职,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该事项与公司2025年半年报中披露的高管续任信息形成时间差,同样引发业内的关注。
根据半年报最初披露的人事变动名单,为确保公司在预重整与日常经营推进中的策略连贯性,本次换届后,天邦食品核心管理架构未发生根本性调整。
然而,短短三周后,这一“稳定性”预期被打破。公告显示,严小明的辞职后不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高管因“个人原因”离职,在A股市场并不罕见,但严小明的辞职发生在天邦食品正处于预重整阶段的特殊时期,无疑为重整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养殖业务盈利改善,负债率降低
根据天邦食品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天邦食品实现营业收入46.93亿元,同比增长8.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降58.14%;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40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核心驱动力来自生猪养殖业务的成本优化。
具体来看,生猪养殖业务仍是营收主力,经营利润4.23亿元。2025年上半年月销售商品猪295.82万头,同比小幅下降1.99%。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5年6月末,天邦食品总负债94.95亿元,负债率69.83%,比2024年末的72.58%下降2.7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2025年上半年,天邦食品育肥场自营模式出栏占比18%、育肥场合伙人模式出栏占比13%、家庭农场模式出栏占比69%,优势模式占比提升。轻资产模式已成为主流,有效提升了运营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食品业务能否扛起第二增长曲线?
除了养殖业务,天邦食品还在培育食品业务。2025年上半年,天邦食品的营业收入构成中,养殖占比63.82%,食品占比33.25%,饲料及饲料原料占比2.85%。1至6月份,公司食品业务实现收入15.60亿元,同比增长17.93%。
报告期内,公司共屠宰生猪83.85万头,同比上升7.26%。猪肉深加工产品产销量逐步提升。公司表示,目前正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深加工预制菜)、拓展C端渠道(电商平台店铺增至9家)提升盈利水平,该板块仍为长期战略重点。
此外,天邦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等消费核心区建设养殖屠宰一体化基地,强化“养殖-屠宰-加工”产业链协同。公司在半年报中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无抗养殖(目前认证规模15.2万头)与深加工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接下来的半年是天邦重整的关键窗口期,从积极角度看,若重整计划顺利获批并执行,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将得到改善,叠加养殖成本下降与食品业务放量,有望逐步走出困境。但若重整不及预期,或生猪价格超预期下跌,公司仍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
[10-09]
-
[10-09]
-
[10-09]
-
[09-30]
-
[09-30]
-
[09-30]
-
[09-29]
-
[09-28]
-
[09-26]
-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