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国内豆粕期货价格大幅下跌,截至9月17日收盘,2601合约价格已跌至3000元/吨整数关口附近,与上周五收盘价相比,下跌了约75元/吨,跌幅达2.5%。
受国内豆粕价格持续走弱的影响,CBOT大豆价格以及巴西大豆对中国的出口贴水价格也同步出现回调。截至9月19日上午收盘,CBOT大豆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为1042美分/蒲式耳,较周内高点出现小幅回调;巴西11月船期大豆对中国的出口贴水报价为285美分/蒲式耳,较上周同期下调15美分/蒲式耳,内外大豆市场由此形成负反馈。本轮国内豆粕期价大幅下跌,我们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
首先,上周美国农业部发布的美豆市场月报数据偏利空。报告公布前,市场主要聚焦于美豆单产数据,普遍认为单产预估会小幅下调至53.2~53.3蒲式耳/英亩。然而,报告公布的实际单产数据为53.5蒲式耳/英亩,且意外上调收获面积20万英亩,至8030万英亩。这一系列数据变动使得美豆总产量增加至43.01亿蒲式耳;出口量则小幅下调0.2亿蒲式耳,至16.85亿蒲式耳,美国国内大豆需求小幅上调0.15亿蒲式耳,至25.55亿蒲式耳;结转库存也小幅上调0.1亿蒲式耳,至3亿蒲式耳。
虽然本次报告数据偏空,但报告发布后,CBOT大豆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并未下跌,反而上涨。原因主要是美豆短期内的利空因素已全部释放,同时市场预期美豆单产仍存在下调空间,这对未来美豆平衡表有潜在的利多影响。
对美豆而言,市场最关注的是即将到来的出口季会如何发展。在缺乏中国采购需求的背景下,2025/2026年度美豆的出口进度严重滞后。截至9月4日当周,2025/2026年度美豆累计出口销售935万吨,去年同期为1424万吨,5年均值为1664万吨。
从历史数据来看,在正常经贸条件下,美豆对中国的年度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50%~60%,并且中国的采购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点,对美豆的采购需求集中在9—12月完成。随着美国新一季大豆收割工作的推进,市场对于美豆出口节奏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
本周,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出现改善预期,这使得市场对美豆新作出口预期发生转变。9月14—15日,中美两国经贸代表在西班牙再次举行会谈,主要围绕TikTok等相关问题展开。会后双方均表示就减少投资障碍、促进有关经贸合作等达成基本框架共识,进而提高了市场对中国采购美国2025/2026年大豆新作的预期。但中国增加对美豆新作的采购预期,在情绪上对国内豆粕价格形成利空影响。
其次,9月初,巴西大豆对中国出口贴水的反弹节奏被打断,本周再度出现下行态势,这与中国对巴西大豆采购节奏放缓紧密相关。国内豆粕价格率先下跌,使得国内油厂的榨利持续收缩,截至9月18日,巴西11月船期大豆对中国盘面榨利为21元/吨,上周同期则为61元/吨。此外,国内大豆远月基差报价不断下调,10月至明年1月的基差已跌至平水附近,油厂榨利不断萎缩,使得近月船期的采购积极性明显降低,进而拖累巴西大豆对中国的贴水报价,拉低了进口成本。
最后,国内豆粕的饲料养殖需求或因生猪行业“反内卷”而有所下降。今年以来,国内豆粕饲料需求始终处于高位水平。数据显示,5月下旬起,国内油厂进口大豆周度压榨量已连续17周维持在220万吨以上的偏高水平,周均压榨量达230万吨,去年同期仅为204万吨,合计同比增加压榨量442万吨,折合豆粕产出约350万吨。
截至9月12日,国内油厂商业豆粕库存量为116万吨,去年同期为146万吨。除了部分刚需补库量外,我们认为大部分消费增幅是由下游养殖终端消化的,这主要是因为2025年以生猪为主的养殖板块整体处于高存栏状态,需求旺盛。
9月16日,相关部门再次召开了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继续强调前期减少二次育肥和降低生猪体重的政策。此次调控或使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减100万头左右,并且限制头部养殖企业的生猪出栏量。这种调控举措不可避免地会对未来豆粕饲料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对豆粕价格形成压力。
综上所述,本周多重利空因素集中显现,使得国内豆粕期货价格大幅下跌。叠加现货处于累库状态,市场购销氛围冷清,油厂不断催促提货,同样对价格造成拖累。然而,需要关注的是,由于贸易谈判仍存不确定性,且明年一季度国内进口大豆供应尚未能完全满足需求,因此,豆粕价格仍具备较大弹性。
此外,对标国内豆粕2601期货合约定价标准的巴西11月和12月船期大豆的进口成本在3850~3950元/吨区间,对应豆粕保本价在3100元/吨左右,因此,当前国内豆粕期货价格明显被低估,后期具有反弹的空间。(期货日报)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