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在黑龙江巨源农投大豆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一株株豆荚饱满的大豆在微风中摇曳。小院驻场研究生正仔细记录着不同大豆材料的生长情况,他们手中厚厚的笔记本,写满了关于耐盐碱大豆的“成长日记”。
“通过科技小院平台,我们构建了野生大豆全基因组导入系,正在筛选耐盐碱的优质材料。”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科技小院导师赵莹介绍,这些看似普通的豆株,身上藏着盐碱地变良田的密码。
这座由企业、高校共同打造的大豆科技小院,创新“学校+企业+基地”模式,整合高校科研力量、企业市场资源和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2024年,在省科协的支持下,依托科技小院黑龙江省农投生物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申请了黑龙江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科研之外,科技小院还打开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窗口。2024年,小院平台组织了“稻香重阳”和“金秋”研学活动,吸引了省直机关幼儿园近千名职工、幼童及家属参与。农耕体验、放牧、古法磨豆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欢声笑语中亲近自然、了解农业,同时提升了“龙江纬度”品牌影响力。
在大豆耐盐碱育种研究方面,小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研究团队依托东北农业大学表型平台和2030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现已对亲本及野生大豆全基因组导入系群体进行耐盐能力鉴定,成功筛选出20份耐盐材料和20份感盐材料,并审定耐盐碱大豆品种1个,推广面积达100余万亩。
“这些材料为大豆耐盐碱育种提供了理想资源。”东北农业大学教授、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武小霞透露,他们还开发了190个大豆高产基因KASP标记,其中31个已验证引物中24个符合率达80%以上,为大豆生物育种提供了重要工具。
眼下,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正着手优化试验环境和反应体系。与此同时,团队注重耐盐碱材料与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创制耐盐碱、早熟、优质等多种优良性状聚合的大豆新品种。
科技小院还吸引了水稻专家、生猪养殖专家、滨麻鸡科研团队和蔬菜瓜果育种团队等多方专家资源。专家们定期深入巨源分场,开展科研工作并指导种植养殖业务,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黑龙江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黑龙江省农投生物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彬认为,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他说:“‘小院’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科研与市场,也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了深度对接,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更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