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制剂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具有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功能,其中乳酸菌、芽孢杆菌是应用最多的理想菌种[1]。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发酵饲料代替饲用抗生素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3]。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um)是归属于梭菌属的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 存在于土壤、动物和人体的肠道中,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粪链球菌一样,能够有效抑制肠道内致病菌的繁殖殖[4],同时,丁酸梭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为丁酸,而丁酸是肠道上皮组织细胞的再生和修复的主要营养物质。因此,丁酸梭菌对肠道上皮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有很重要的意义[5],是调节人体及动物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有益菌。
微生物混合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己有研究表明混合培养可显著提高菌株生物量和生理代谢功能,能产生优于纯培养的效果[6-8],王松丽等使用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相比于纯培养,混合培养生物量分别提高了80%和51.7%[9],朱晓慧,唐宝英等研究了丁酸梭菌对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的增殖作用和共生关系,表明三种菌在共培养条件下,活菌数分别增长了约24%,43%和7%[10]。
目前国内对丁酸梭菌液态发酵研究较多,但其成本高,设备复杂,操作繁琐,本研究以丁酸梭菌,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研究了在不同基质及菌种组合条件下,菌种的发酵特性,为丁酸梭菌固态发酵提供了参考。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 菌种
丁酸梭菌C-103.粪肠球菌A-301.枯草芽孢杆菌Y-01.均由好实沃生物保藏提供。
1.1.2 培养基
RCM琼脂培养基:以胰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葡萄糖、氯化钠、琼脂为主要成分,pH7.2 ,121℃灭菌20min,用于丁酸梭菌的增殖培养
亚硫酸铁琼脂培养基:以胰蛋白胨、大豆蛋白胨、酵母浸膏、偏重亚硫酸钠、琼脂等配合。pH值 7.5 - 7.7.121℃灭菌20min, 用于丁酸梭菌活菌计数。
MRS培养基:以蛋白胨、牛肉浸膏、酵母浸膏、K2HP04、蒸馏水,调节pH为7.0.115℃灭菌30min,固体计数培养基加琼脂与CaCO3.用于粪肠球菌活菌计数。
LB培养基:酵母膏、蛋白胨、氯化钠、pH7.0.121℃灭菌20min,固体计数培养基加琼脂,用于枯草芽孢杆菌活菌计数。
1.1.3 发酵底物
表1 发酵基质中干物质比例
1.2 实验方法
1.2.1 菌种制备
将保存于4℃冰箱的斜面种子挑取少许接种装有100ml液体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37℃恒温培养24h,备用,其中丁酸梭菌摇瓶37℃厌氧培养,粪肠球菌与枯草芽孢杆菌37℃,培养24h后备用。
1.2.2 发酵菌种组合
固态发酵培养基中各菌种初始浓度设计为105cfu/g数量级:丁酸梭菌、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比例为:2:10:1.以此为标准,设计以下菌种组合:丁酸梭菌+粪肠球菌,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发酵培养基,发酵温度37℃,含水量42.0%,发酵48h后测定活菌数与pH。
1.2.3 发酵时间
固态发酵培养基中各菌种初始浓度及菌种以以上标准组合设计,接种于发酵培养基,发酵温度 37℃,含水量42.0%,发酵12h,24h,36h,48h,60h,72h时,测定活菌数与pH。
1.2.4发酵温度
固态发酵培养基接种后分别在28℃,32℃,37℃,42℃条件下发酵48h后测活菌数。
1.2.5发酵水分含量
固态发酵培养基接种后以发酵温度37℃,分别在水分含量30%,35%,40%,45%,50%条件下,发酵48h后测活菌数,pH。
1.2.6检测方法
活菌数的检测,发酵结束后取10.0g发酵饲料,加入至90ml无菌生理盐水,震荡20min后,检测活菌数。
pH的测定:发酵结束后取10.0g发酵饲料,加入至90ml纯净水中,震荡20min后,测定pH。
2. 结果与讨论
2.1 发酵菌种组合
图1 发酵菌种组合
A:丁酸梭菌+粪肠球菌;B: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C:丁酸梭菌+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
丁酸梭菌与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不同组合混合发酵效果见图1所示,丁酸梭菌与粪肠球菌或枯草芽孢杆菌组合,发酵效果较三种细菌组合发酵效果较差,可能是因为与粪肠球菌组合,肠球菌发酵产酸能力较强,同时因为氧气的存在,使得丁酸梭菌延迟期长,且由于底物抑制,生长效果较差,虽然与枯草芽孢杆菌组合发酵,可以通过芽孢对氧的消耗,创造较好的厌氧条件,但是由于丁酸梭菌产酸相对粪肠球菌较差,所以发酵结束后pH较高,不适合发酵饲料的存贮,所以,三种菌种共同发酵,既能降低发酵环境中氧的浓度,为丁酸梭菌生长提供良好的厌氧环境,同时,能够较大的降低发酵饲料pH,三种菌种共同发酵,最终活菌数分别能达到:丁酸梭菌1.5×107cfu/ml,粪肠球菌1.9×109cfu/ml,枯草芽孢杆菌1.1×105cfu/ml,发酵饲料pH3.9.
2.2 发酵时间
图2 发酵时间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由图2可知,发酵时间在0~48h内,丁酸梭菌与粪肠球菌活菌数处于增长状态,pH下降迅速,当超过48h,发酵环境中pH较低,有害代谢产物积累,底物与代谢产物抑制明显,出现菌体自溶,pH回升现象,所以,最佳发酵时间为48h。
2.3 发酵温度
温度是微生物发酵的重要环境指标,对菌体能否快速生长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图3所示,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粪肠球菌,丁酸梭菌活菌数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37℃ 时活菌数达到最大,丁酸梭菌,粪肠球菌活菌数分别达到2.5×107cfu/ml,2.2×109cfu/ml。温度较低或较高都会影响菌体的生长,主要是影响微生物细胞内酶的活性表达,所以,选取37℃作为最佳发酵温度。
图3 发酵温度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2.4 发酵水分含量
图4 水分含量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发酵底物中的水分含量主要影响发酵过程中氧与营养物质的传质,水分过低,营养物质分散均匀度价差,代谢产物积累,底物抑制明显,水分过高,容易在发酵过程中造成杂菌污染,导致发酵饲料腐败,由图4可知,在不同水分含量条件下发酵,当水分含量为40%时,丁酸梭菌,粪肠球菌活菌数达到最大,水分过低,活菌数偏少,水分过高,发酵后期染菌现象明显,所以,选择40%作为最适发酵水分含量。
3. 结论
本研究以麸皮,豆粕,玉米粉混合基质作为发酵底物,研究了丁酸梭菌与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菌种对该底物的发酵效果及最佳发酵工艺,最佳发酵菌种组合及发酵工艺。该研究对丁酸梭菌应用于固态发酵,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同时,对于不同来源底物,菌种组合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CHRISTINE NV,CHOU W K,BILLY MH,et al. Role of probiotics on immune function and theirrelationshipto anti- biotic growth promoters in poultry,a brief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biotics &prebiotics,2016.11( 1) : 1—6.
[2] 俞清霞. 益生菌发酵豆粕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J]. 福建畜牧兽医,2011.33( 5) :27—28.
[3] WANG Y,LIU X T,WANG H L,et al. Optimization of processing conditions for solid-state fermented soybean meal and its effects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nutrient di- gestibility of weanling pigs[J]. Livestock Science,2014. 170: 91—99..
[4] 谢树贵, 戴青, 赵述淼, 等. 丁酸梭菌对动物致病菌的拮抗作用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07. 46(3): 424-427.
[5] 唐宝英,朱晓慧,刘佳.新一代微生态制剂一酪酸菌的研究和开发前景仁[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0.12(5):297—297.
[6] 李春笋,郭顺星.微生物混合发酵的研究及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3):156-161(Ch).
[7] 熊海燕,王为国,王存文,等.混合菌培养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J].贵州工,2004.29(3):16-18

-
[02-02]
-
[01-26]
-
[01-19]
-
[01-12]
-
[01-05]
-
[12-22]
-
[10-13]
-
[10-08]
-
[09-22]
-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