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祸?4个月大的女婴,乳房竟然开始发育,雌激素水平竟已达到成年女性的水平!
谁负责?权威医生将疑点指向了孩子吃的奶粉,商家坚决不承认,但又找上门与家长商量赔偿额度。
谁来管?家长向工商局投诉,工商局让他找质检所,质检所表示不接受个人申请,无奈只好找到医院,医院称没有检测能力……
近日毒奶粉时间进一步升级,案例越来越多。为尽快回应公众的期待,卫生部改变此前责成地方核查“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事件的决定,明确表示直接介入事件调查。消费者期待,权威部门介入事件调查能尽快解开三大疑问。
2010年8月12日新京报有篇报道称业内人士称奶粉激素或源于饲料环节。
国内一家饲料生产企业工作人员张先生表示,奶粉中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激素,可能是在饲料原料环节产生。而对于这种易致动物性早熟的激素,很多饲料生产企业并没有专门检测方法。
对此,北京市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致婴儿性早熟的原因尚无法确定,而对于奶牛饲料的原料检测,对检测机构有明确检测标准。
霉菌毒素检测存在漏洞
前日,张先生称,添加雌激素不会给奶企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激素可能在饲料原料中产生。张先生介绍,奶牛的能量饲料很多是用玉米副产品加工而成, 而玉米出现倒伏后,会发酵产生一种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这种霉菌毒素有雌激素作用,可以导致人或动物流产、性早熟。他称,国家颁布的《饲料卫生标 准》有强制性规定,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不能超过500PPB,“也就是单位重量的饲料里,玉米赤霉烯酮的重量不能超过十亿分之一。”
张先生表示,常见的对人和动物有伤害的霉菌毒素有8种,玉米赤霉烯酮是其中之一。一般情况下,饲料生产企业会自检其中的2到3种,然后再将饲料 原料送到当地检测中心检查。但因为送检需要交费,自检又需要投入设备和人力成本,同时送检并非强制性的,饲料生产商为节约成本逃避检查,“据我所知,全国 有1万多家饲料生产企业,但送检的只是个别单位。”
张先生介绍,国家对于赤霉烯酮的含量有严格标准,但对检测环节却没有强制性要求,两者衔接上有缺失。
农业局称饲料有严格监管
前晚,北京市农业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针对导致婴儿性早熟的原因尚无定论,不能判断是否与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有关。
该工作人员称,对于饲料生产行业的卫生质量标准,农业部门一直有严格监管制度,对于业内人士介绍的霉菌毒素,检测机构也有明确的检测标准,“不会存在漏检的情况。”但玉米赤霉烯酮是否被纳入检测范围,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
究竟污染是否来自饲料,以及污染的途径等等,我们会陆续关注此事件的进展。期待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及卫生部门早日给大家一个解释。
相关阅读
卫生部将直接介入调查婴儿疑食奶粉性早熟事件 消费者三大疑惑待解

-
[05-23]
-
[08-19]
-
[07-29]
-
[07-29]
-
[07-04]
-
[06-19]
-
[06-13]
-
[05-31]
-
[05-29]
-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