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国内玉米市场自2016年临储政策取消,2020年疫情开始,时至今日6年多过去了,由临储大库存,到临储玉米库存出清,经历小涨、大涨、高位盘整,上涨了近100%,1500元/吨左右。缺口、大涨、需求旺盛、国外的玉米高粱大麦不会便宜卖给你等等言论充斥整个玉米市场,纷纷扰扰,喧嚣之上,但作为玉米市场从业者的我们,该怎么看待玉米市场的大势?该怎么把握玉米购销的节奏?笔者想从方向(大势)与节奏上聊聊玉米市场的那些事儿?
一、玉米市场的大势有那些?
玉米市场的大势有哪些?笔者从自身角度来简单说说:大势的核心是供需,随之而来的是价格的总体方向,当然还有大家关心的缺口,笔者觉得,还有宏观。下面我们就从上述几个方面说说玉米的大势。
1. 玉米的供需
国内玉米市场,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数据,总体认为玉米的产需是有缺口,每年的产量是低于需求的,具体的数值各有不同。但供需的缺口,官方认为没有,民间认为有。笔者基本认同上述产需有缺口,供需无缺口。
缺口的产生,无论产需、供需层面,其中最大的核心在于囤积需求,在行情看涨时,囤积需求(现货囤积、期货投机、百姓惜售、用粮企业大库存等)短期内放大了实际需求,造成市场有效供给减少,从而推动价格上涨,这部分力量是放大缺口的核心力量,反之亦然,这也就是市场常说的“价格上涨时,到处都没有玉米;价格下跌时,市场到处都是玉米”的情形。
供需大势的一端供给端的土地来看,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园地3亿亩,林地42.6亿亩,草地39.67亿亩,湿地3.5亿亩,建设用地6.13亿亩。在种植效益较好的情况,笔者认为玉米、小麦的种植面积是增加的,产量在土地、技术、政策的帮助下也是小幅度增加的。
供需大势的另一端需求:笔者认为经过改革后40多年的发展,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30223.4万吨,比上年增长3.0%,基于人口开始下滑、健康需求增加、对肉蛋白结构的调整,国内的饲料的增量大概率维持平稳下滑态势。
2. 价格的总体方向
在一定时间期间,任何商品市场的价格都不是单向的,没有一直涨,一直跌的市场。玉米市场经历了多年上涨,特别是2022年以后,在全球小麦、玉米,高粱、大麦,国内小麦、豆粕价格大幅度回调情况,国内玉米大幅度上涨300-400元/吨。国内玉米的特立独行,购销风险收益已不成正比。对于跌不深涨不高的玉米市场来说,做库存已经失去了意义。对于小麦、进口玉米,国内玉米已是高价品种了。
玉米价格的总体方向,已不再看涨,高位盘整、区间波动可能是市场较为一致的想法。重点关注小麦价格、进口能量原料成本。
3. 宏观的影响
宏观的影响笔者认为,俄乌战争的影响可能要维持平稳看待、动态的来看。
中美关系的影响,嘴仗的紧张,但经济的行为一定会很真实,中美也许维持经济层面相对平稳看,动态看,若紧张一定给农产品注入升水。但巴西通道的打通、俄罗斯的农产品流向、白俄、乌克兰等主要地方一定是中国。
全球通胀的继续高企,但各国继续防水的空间基本用完,各国通缩要开启进程,需要重点关注,包括美国加息进程的终结时间。
从国内角度看,笔者提出过8问:适度温和的高价,才能产生活跃流通的市场,才有适度宽幅的价格波动区间,单向下跌市场,有生意做吗?对农民大爷好吗,对深加工产品销售好吗,对玉米小麦消费好吗?对税收,财政好吗?对国家经济复苏好吗?对工人涨工资,多发福利好吗?进而对拉动内需好吗?基于此,国内应该鼓励股市向好,大宗商品市场温和稳定。
二、玉米市场的节奏
玉米市场的总体态势,维持宽幅震荡,高位盘整。各区域市场独立走势,东北价格高企。笔者认为,玉米市场的节奏把握,重点关注和小麦的比价优势,和进口原料的比价优势,同时若有大跌,则是进场机会;若大涨时,则是出货的机会。
买华北卖东北套利,买进口卖国内套利,贸易流通可能是比较好比较稳妥的机会。
当前玉米市场的价格,风险收益比较差,稳妥购销经营是上策;国内经济是大海,乐观点看待,谨慎些决策和推进,笔者觉得这样更好。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4-27]
-
[04-27]
-
[04-27]
-
[04-25]
-
[04-25]
-
[04-25]
-
[04-24]
-
[04-24]
-
[04-24]
-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