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位于宿州市埇桥区的安徽农垦夹沟农场第三生产区玉米地里,农场工作人员卢良涛在操作智能水肥一体机,注水、加肥、搅拌、分流等环节“一气呵成”。面对近期持续的高温旱情,农场试验推广的2000亩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成效凸显,目前田间玉米长势良好。
据悉,该项技术可以根据土壤养分检测数据和不同玉米品种各生长阶段需求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供水施肥方案,精准供给水分和养分,实现氮磷钾等养分靶向输送。
今年,夹沟农场执行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操作规程,将玉米种植密度从每亩4500株提高至6000株以上。数据显示,与传统方式相比,新操作规程的水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预计每百公斤产量可节水超30%、节肥超20%。
“过去凭经验浇水施肥,既浪费又低效,现在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省水省肥不说,玉米长得还更壮实。”夹沟农场第三生产区示范生产基地负责人蔡中利说。
今年,我省秋粮种植面积6400多万亩。7月以来,全省尤其是淮河以北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农田蒸发量大、土壤失墒快,旱情快速发生发展,并呈扩大加重态势。
当前,玉米正处于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大豆正处于分枝期至初花期,均为需水高峰期和水肥管理关键期,抗旱保苗工作事关秋粮丰收,抢时浇灌补墒对促进苗情转化升级至关重要。
在怀远县徐圩乡种粮大户尚跃的玉米田块里,管道喷灌系统可灵活调整喷头的角度和压力,实现全自动喷洒灌溉,大幅提升灌溉效率。
“我种了2100多亩玉米,第一遍浇灌已经结束,正在进行第二遍浇灌,预计两三天完成。”尚跃告诉记者,他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抗旱工具,有管道喷灌、卷盘机喷灌以及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比传统的漫灌节水还高效。
记者了解到,针对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徐圩乡全天候开启境内的2座大型电灌站,从芡河提水灌溉,统筹调度水源,科学调整灌溉时间,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全力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用水需求。同时,广泛动员种粮大户、农户利用已有的排灌设备和农田机井抗旱保苗。
“目前,全县抗旱保苗面积220.8万亩次,已投入各类灌溉机械2万台、机井7000多座。”怀远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耿军晋表示,目前该县的抗旱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将持续加大调度,统筹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抗旱成效关乎秋粮丰歉,对旱情须臾马虎不得。全省上下正齐心协力,不等不靠,全力以赴开展抗旱保秋粮工作,确保秋粮生长总体稳定向好,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蚌埠市要求把抗旱作为当前粮食生产工作的首要任务,做到应浇尽浇、能早则早、浇匀浇透,7月底前受旱地块最少完成一遍浇灌,确保不因干旱造成连片死苗、牲畜死亡及饮用水安全问题。同时,组成3个包保组对各县区开展包保服务,农技人员全面下沉进行技术指导,督促落实抗旱措施。
阜阳市各地区发挥好泵站、涵闸等水利工程作用,开足马力从外河提水调水,有效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米”,把农业灌溉用水送到田间地头,确保河灌区抗旱用水充足。
灵璧县前移农业防灾减灾关口,未雨绸缪大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于2024年新建、扩建67座农田排灌站,旱时提水引水至田头沟渠,保证方便、充足的浇灌用水。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表示,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克服靠天等雨思想,坚定“有水调水、无水打井,有旱必抗、有苗必保”的抗旱决心,落实“能浇尽浇,能早尽早,浇透浇匀,水肥协同,一喷多促”的科学抗旱措施,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强化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确保抗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全面夯实秋粮丰收基础。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目前,我省已拨付省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用于阜阳、宿州、亳州等地的抗旱保苗工作,并积极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最大限度落实政策资金保障。截至7月29日18时,全省累计灌溉面积达2167.22万亩次;各地共投入农技人员10.76万人次,投入资金7636.96万元(含省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淘井打井37996眼,投入各类灌溉机械51.69万台次。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7-30]
-
[07-30]
-
[07-30]
-
[07-30]
-
[07-30]
-
[07-30]
-
[07-29]
-
[07-29]
-
[07-29]
-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