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铁门关市17.2万亩小麦陆续成熟,该师市积极组织人力、机械做好采收工作,确保丰收的粮食颗粒归仓。二师三〇团一片麦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小麦。
7月16日,在六师奇台农场二十五连麦田里,手捧丰收的小麦,职工刘春兰笑逐颜开。多年来,奇台农场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多措并举提升粮食产能,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今年,该场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十万亩片均创全国小麦高产纪录。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6月18日,新疆农垦科学院专家组对一师七团冬小麦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达811.49公斤。图为专家组成员实地察看示范田冬小麦成熟情况。
盛夏时节,天山南北,丰收的喜悦洋溢万顷沃野。在机器轰鸣、颗粒归仓的忙碌中,又传来一个好消息——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夏粮生产数据,据初步预计,兵团夏粮面积300.9万亩,较上年增加20.7万亩;单产482.9公斤,居全国第一、是全国夏粮单产的1.3倍,同比增加10.2公斤;总产29.1亿斤,较上年增加2.6亿斤,增量居全国第三,是兵团夏粮连续3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扛稳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安全,是关乎14亿人吃饭的民生大计。
兵团以农起家,率先建成全国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大基地”,带动兵团农业生产水平长期领跑全国。让“中国饭碗”多装兵团粮,重任所系,担当使然。
兵团胸怀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让国家战略在广袤绿洲生根结果——党政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的“指挥田”模式,高效整合兵团独有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优势,形成粮食生产高位推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为实现粮食高产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025年,兵团创设各级党政领导小麦指挥田45.9万亩,成为粮食稳产增产的核心引擎。
夏粮是每年收获的头一茬粮食,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可以说,打赢了夏粮丰收“关键一仗”,就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稳面积,是确保粮食丰收的“先手棋”;保障种粮收益,则是稳面积的重要基础。今年,兵团不折不扣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统筹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6.6亿元,让每亩230元的冬小麦补贴惠及3.9万余户种植户。“真金白银”的投入,极大提振了种植户信心,推动粮食播种面积连续3年实现大幅跃升。2025年,兵团夏粮种植面积达300.9万亩,较2022年的232.5万亩增长近三成。
“42亩冬小麦首年种植亩产就突破750公斤,一共卖了8万多元!”一师一团种植户孙建琼说起今夏的收成时,难掩激动之情。如今,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扶持下,种小麦得到了真实惠。
孙建琼的喜悦,不止于小麦丰收。“麦收后,我们免耕复播了玉米,眼下长势正好,再过3个月又是一个丰收季!”孙建琼告诉记者,麦后复播玉米,预计每亩收益1500元,一年挣个十几万元不成问题。
“我们建立责任到团镇、连队、职工、条田的组织保障体系,全力提高积温利用率,大力推广麦后复播,实现一年两熟、一地两收,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能力,也稳定增加了职工收入。”一师阿拉尔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谢龙介绍,师市冬小麦种植面积由2022年的6万亩快速增长至今年的38万亩,且已全部实现复播,实现了粮食安全与职工增收的双赢。
“地为粮之本”,提高粮食产量,就要向土地要潜力。夏粮持续高产丰收的底气,不仅来自种植面积的扩大,也缘于耕地质量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兵团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抓好项目谋划、资金保障、建设施工等工作,使“粮田”变“良田”。截至目前,兵团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771万亩,占耕地保有量的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这些“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驱动单产跃升
7月17日下午,六师奇台农场传来好消息:百亩方、千亩方、万亩片、十万亩片,平均亩产分别达到849.8公斤、793.2公斤、754.1公斤、674.9公斤。前3项成绩再次打破全国纪录,十万亩冬小麦平均亩产较2025年全国小麦单产水平高出275.5公斤,创下我国十万亩级连片单产最高纪录。
奇台农场连续创造高产纪录、兵团夏粮产能实现“三连增”绝非偶然,是兵团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璀璨结晶。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兵团夏粮生产取得傲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良种这一核心。
近年来,兵团自主培育的“新冬52号”“新冬55号”“新冬58号”“阿农冬6号”等优质冬小麦品种接连创造南北疆高产纪录。2024年,兵团种植冬小麦品种24个,其中自育品种11个,面积占比达68.86%。一粒粒被选育出来的良种,为“中国饭碗”盛上更多“兵团粮”增添了信心与底气。
“兵团首创的‘缩行增株主茎成穗’及配套技术,大幅降低了倒伏率,支撑了大面积麦后复播,使‘两吨粮田’和‘两年三熟’成为职工增产增收的‘新密码’。”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毕显杰告诉记者。
小麦“缩行增株主茎成穗”高产栽培技术在播种时,将常规行距15厘米调整为7.5至12.8厘米,并确定相应播幅的滴灌带配置方式,大大提高了主茎成穗率和光能利用率,每亩实现收获穗数37万至45万穗,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
俗话说:“麦倒一把草,谷倒一把糠”,倒伏是制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的同时,还要配套科学合理的抗逆等关键技术措施。
“二次精准化控是控制麦苗徒长、有效防止后期倒伏的重要措施。”毕显杰介绍,在小麦春生2叶、3叶时分别进行二次化控,喷施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将第一节间长度控制在2至3厘米、第二节间长度控制在5至8厘米,通过控制植株第一、二节间长度,调控植株旺长、促进根系生长、基部茎秆粗壮,为穗大穗多打好基础。
目前,这套包含“缩行增株主茎成穗”和“二次化控”等关键环节的全过程高产技术集成模式已在全兵团实现规模化推广。良田、良种和精量播种、精准水肥一体化、全程化控、全程机械化、“一喷三防”、精准收获等6个要素多维集成,将“藏粮于技”战略厚植于兵团这片沃土。
2025年,兵团小麦播种质量较上年有了质的提升,小麦倒伏率首次下降到个位数,先进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高产创建田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科技对单产的贡献率得到持续攀升。
农技服务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2025年,兵团夏粮总产达29.1亿斤,同比净增2.6亿斤,增量位居全国第三,贡献全年粮食增量目标任务的65%。
这一沉甸甸的成绩来之不易。奇台农场从百亩极致突破到十万亩壮阔丰收的实践,正是兵团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科技服务,将示范田的高产经验转化为大田均衡增产的实践,把‘专家产量’转化为‘职工产量’。”兵团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去年秋收以来,兵团农业农村局组织9个调研组,紧盯冬小麦播种、化控、“一喷三防”、夏收等关键环节,包师驻点,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为职工群众提供全过程、全环节指导,切实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以“星星之火”汇聚成为科技服务的“燎原之势”。
与此同时,组织各级农业科技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特派员和连队特聘农技员,建立“兵团—师市—团场—连队”四级联动的农技服务体系,开展精细化技术指导服务。各师市粮食专班等公益性服务机构以及种业企业、农资企业、保险公司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深度参与,成为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力量。
“今年的丰收,离不开专家们的悉心指导。有他们在,我们心里很踏实!”四师六十七团职工崔亚兵告诉记者,来自兵团和师市的农技专家精心指导种植技术,从年后小麦控旺要打矮壮素,到关键时点要开展化除等,专家们都提前一一进行指导,种植户们只要落实到位,就能实现稳产丰收。
服务直达田户,加速效能转化,大面积高产创建全面开花结果。今年夏收,除奇台农场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十万亩片创全国纪录外,一师千亩方平均亩产736.6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707.6公斤,刷新南疆大面积高产纪录;三师千亩方平均亩产687.67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664.5公斤,创喀什地区高产纪录;四师百亩田平均亩产802.3公斤、千亩方平均亩产785.3公斤,创伊犁河谷高产纪录。
在高产浪潮带动下,2025年,兵团夏粮亩均单产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较上年的1.2倍再上新台阶,在全国持续保持粮食单产水平领先地位。夏粮总产3年净增37.77万吨,按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计算,可满足75.54万人一年的口粮需求。
夏粮连续3年“三增”的背后,是兵团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五良”融合发展,实现提单产、稳面积、增总产,不断筑牢国家粮食安全“耕”基的火热实践。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头阵”,夏粮的丰收,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扎实基础。大暑方过,放眼沃野田畴,复播玉米、大豆等长势正旺,孕育着新一季的丰收,书写着“大国粮策”的兵团答卷。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7-30]
-
[07-30]
-
[07-30]
-
[07-30]
-
[07-30]
-
[07-30]
-
[07-30]
-
[07-30]
-
[07-30]
-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