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筒仓通过雷达精准模型打尺,在电脑上轻点鼠标就可获取数据,管理更精细,误差从人工打尺的10%降至2%,还节省了不少人工。”近日,位于贵港市港北区的益海嘉里(贵港)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运作部经理兆根民介绍说。
益海嘉里(贵港)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仓储车间。
近年来,益海嘉里(贵港)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强化科技引领,加大智能化、数字化投入,以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线,构建起精准高效的大米智造体系,实现从“粮食加工”到“粮食智造”转变,以“硬科技”守护“米袋子”。近日,该公司的“筒仓智能监测调控系统”成功入选第二批广西“人工智能+制造”典型案例。
走进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声隆隆,机器正高速运转,却看不到工人身影。这条智能生产线,将稻谷经清理、碾米、色选、抛光、包装等十几道精密工序,转化为晶莹剔透的大米。随后,大米按不同规格装袋,成品则沿着传送带奔向仓库。这些工作几乎都由机器完成,工人则在智能中控室实时监控各环节参数,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实现一键调度。
在公司的仓库,两个机械手稳稳抓起传送带上的米袋,按照预设程序逐层码放到货架指定位置,动作连贯流畅。工作人员只需操作智能叉车,便能将码放整齐的米袋批量运至货车旁,整个仓储、转运环节看不到传统人工搬卸的忙碌景象。
该公司经营部经理欧阳漫介绍,工厂加工过程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产品下线也实现了自动码台、自动装车。自动装车既可减少粮食踩踏,又提高效率。装一辆30吨的车,人工装车需2个小时,自动装车不超1个小时。“按日均发货400吨计算,一年就能减少5.4吨粮食损失。”欧阳漫说。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8-14]
-
[08-14]
-
[08-14]
-
[08-14]
-
[08-14]
-
[08-14]
-
[08-13]
-
[08-13]
-
[08-13]
-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