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过后,遗留在地里的秸秆往往成为农民的一块“心病”,无论是“一烧了之”还是弃之不管,都会成为环境的“疮疤”。如今,在立新镇,这些曾经被视为“生态包袱”的秸秆不再是无人问津的“废弃物”,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养殖牛羊的“香饽饽”。
走进立新镇打虎村的一片玉米地,记者看到,村民彭桂华夫妇俩正在利用机器收割玉米秸秆。青贮打捆包膜一体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所到之处,玉米秸秆被迅速归拢收集。经过机器的压缩打包,秸秆转眼间变成了一个个整齐方正的秸秆包。随后,这些秸秆包被运往村民彭桂华家中存储起来,为她家养殖的牛羊备足口粮。
据了解,玉米秸秆富含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营养成分,经过青贮发酵的玉米秸秆适口性更好、饲草转化率高、成本更低,不仅增加了养殖效益,也减少了因焚烧玉米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立新镇打虎村村民彭桂华说:“玉米秸秆经过薄膜一包,打到紧紧的,它里面发酵,一打开就是一股香味,就像蒸酒的酒香味一样,营养价值相当好,牛吃了这个饲料不容易生病、容易消化,这一个包能储存一至三年。”
这台机器是彭桂华家中购置的第一台青贮打捆包膜一体机,也是立新镇的第一台。有了它,彭桂华准备存储更多的玉米秸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探索“秸秆收储—饲料加工—牛羊养殖—粪污还田”的绿色循环模式。
立新镇打虎村村民彭桂华说:“我们这附近秸秆有好多我就收好多,储存好多,发展我们的养殖规模。现在我这个养殖规模还小,我尽量扩大,带领我们这附近的村民一起发展养殖,同时把秸秆利用起来,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为环保贡献力量。”
秸秆饲料化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为立新镇“零污染、零排放”的秸秆处理模式开辟了全新探索路径。彭桂华夫妇的这一创新模式在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为推动牛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
立新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黄霄说:“接下来,立新镇将采取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特别是类似于这种青贮饲料打包一体机的方式,让更多的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8-15]
-
[08-14]
-
[08-14]
-
[08-14]
-
[08-14]
-
[08-14]
-
[08-14]
-
[08-14]
-
[08-14]
-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