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怀川大地,万顷良田丰收在望。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
作为闻名全国的粮食高产区,焦作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积极做好“良田文章”,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筑牢粮食安全“硬保障”,有力支撑全市连续多年粮食稳产高产。
温县黄河街道张庄村农民驾驶农机在高标准农田播种玉米。
良田“焕新” 筑牢“耕”基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武陟县西陶镇北阳村,地里支棱着的新设备十分显眼。“以前的机井一下雨就往井里流土,还经常被地里干活的拖拉机碾毁。现在农田基础设施更齐全,50亩地就有一眼井,新机井既省电又节水!”该村两委干部翟长明连声感叹。
上半年,武陟县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发国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位于项目区内的北阳村高标准农田随之“焕新升级”——
22眼设备老化的机井改造提升,又打了3眼新机井,井房周围砌起50厘米高的水泥台,这是根据农户实际需求专门规划设计的;
地头每隔30米留一个出水口,每个出水口都能360度旋转,方便灌溉;外面套着不锈钢保护罩,避免被农业机械损毁;
新增水肥一体化集成设备,项目配套安装的“卷盘式+喷枪式”喷灌机组、半固定式喷灌、滴灌等在田间“大展身手”;
新建一体化泵站和农田科技监测站,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不远处,新的灌渠已经建好。新修之渠属于小浪底北岸灌区的支渠,支渠以下的管道配套工程属于武陟县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发国债)项目的建设内容之一。
“灌渠通水后,周边农田将优先使用地表水进行灌溉;没有地表水时,再使用新打机井浇灌,实现了井渠双配套。”武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家斌介绍。
武陟县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发国债)项目涉及谢旗营、大封、西陶3个乡镇的28个行政村,其中谢旗营镇、大封镇的18个村为新建高标准农田,西陶镇的10个村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目前项目已竣工,秋收后将开展验收工作。今年天气干旱,为满足灌溉需求,机井提前投入使用,配套的各类灌溉设备农户也都用上了。”杜家斌说。
今昔对比,北阳村种粮大户翟五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高标准农田的好处。“今年小麦亩产达750公斤,增产150公斤!”翟五金打开了话匣子,“过去靠人工扯水带,铺管浇地太费劲,一天浇不了几亩,玉米长高后更不好浇。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浇地方便多了,滴灌600多亩地不到一周就能完成,一个人也能管过来。”
从一域可窥全市。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全面推进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前期建设标准低及损毁严重的提高标准、优先建设,坚持新建一批、提升一批,确保到2030年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并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1万亩。在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项目区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项目建设中,我市兼顾零散地块需求,推进小田并大田,根据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截至2024年年底,我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40.5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7.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已建项目区内,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改善,为丰盈“中原粮仓”贡献焦作力量。

抗灾减损 强基增产
今年焦作小麦生产克服重重挑战,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再夺丰收,夏粮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单产稳居全省第一。这背后,既有全市上下合力抗灾保粮的辛勤劳作,也有我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硬核支撑。
旱能浇、涝能排,抗灾能力强,是高标准农田的优势之一。
“今年干旱,小麦没减产,浇了六遍水,高标准农田帮了大忙。”温县天生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佳佳说,“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到位,新打的机井出水压力大、出沙少,400多亩玉米使用滴灌浇水追肥,长势良好。”
七八月份,正值秋粮生长关键期,我市全力抗旱保秋。在修武县郇封镇万箱铺村,2025年修武县4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项目建设正酣,工人们冒着酷暑施工打井。
“井一打好就用来抗旱浇地,这次打的井投资标准高、质量非常好,抽出来的水很清澈。”万箱铺村党支部书记乔卫明说。
修武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负责人裴康康介绍,该项目涉及郇封镇、五里源乡的15个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除了维修配套老机井、新打机井,满足抗旱灌溉需求外,还加强了排涝沟渠建设,包括疏浚排水沟、硬化排水沟、建设桥涵等。
沟渠连通是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最后一米”工程。设计的排水渠已快修到地头,郇封镇小位村种粮大户赵海燕听说后更加安心。“过去不少地头沟被填,开挖疏通后,农田水利条件更好、排水更方便。”赵海燕坦言,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农民种地才更有底气。
防灾抗灾,立足于减损;地力提升,重在“强筋壮骨”助增产。
8月中旬,在武陟县圪垱店镇宝村,田间调查对比结果让村民王培行对自家10亩地采用地力提升新技术更加认可。“整体来看,玉米长势比别的地块要好,对缓解土壤板结也有一定作用。”王培行说。
地力提升,是在建的武陟县8.8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内容之一。在增施有机肥基础上,该县在项目区实施1万亩“三土三方”耕地地力提升绿色集成技术,解决农田土壤残留除草剂障碍、土壤板结等问题,系统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
与“看得见”的“井、渠、路、林、电”建设不同,养地是个慢功夫,提升耕地质量如同修炼内功。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要在‘土’上做文章,项目区大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地肥了才能多打粮。”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周锋说。
一手抓减损,一手抓增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更让“粮田”变“良田”。
建管并重 长效管护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既治耕地之标,更达增粮之本。高标准农田要建好,更要管好。
在博爱县金城乡东邱村,“井长”王存艺每月都要对村里高标准农田的配套机井进行巡检。该县严格落实“一长两员”管护制度,每个村至少配备一名井长、一名管护员和一名维修员,并组建了400多人的管护队伍,确保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维修或上报。
在武陟县乔庙镇黄村,耕地流转给村集体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后,高标准农田的机井等都由合作社负责管护。同时,村子每年在枯水期、汛期两个时段,对农田周边大大小小的灌渠、排涝河、毛沟等进行清淤加固,及时消除堵点。
为保障建成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市农业农村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焦作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办法》,指导各县(市、区)加强建后管护,明确管护工作的范围、标准、主体和主体责任等,引导县级财政、经营主体、社会资金投入农田设施管护工作,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水平。同时,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管护,采取引入商业保险等模式,解决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问题。
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焦作以实际行动守护怀川米粮川,端稳“中国饭碗”!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9-23]
-
[09-23]
-
[09-23]
-
[09-23]
-
[09-23]
-
[09-23]
-
[09-23]
-
[09-23]
-
[09-23]
-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