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玉门大地铺展金色画卷,田间地头的玉米褪去青纱,饱满的果穗在阳光下泛着油亮光泽,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芬芳,全市6.44万亩玉米进入集中收获期,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配合轰鸣的农机抢收作物,处处是“颗粒归仓”的忙碌景象。
走进下西号镇石河子村的高标准农田,联合收割机正沿着田垄稳步前行,玉米秸秆被快速切割,果穗经摘穗、剥皮等工序后直接落入储存仓,全程机械化作业让收割效率倍增。种植户马明芳站在田埂上,望着陆续运抵晾晒场的玉米棒笑意盈盈:“今年种了120亩,植株长得比往年挺拔,穗子也更饱满,机械化收割两三天就能收完,一亩能产一千五六百斤,人轻松多了!”
这样的丰收场景,在玉门市花海镇大畅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样上演。有着24年种粮经验的谭庆虎正指挥农机装卸玉米,谈及变化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人工收割一亩要花100块,现在大型机械只要60块,每亩省40块不说,亩产还冲到了2000斤。”
丰收的背后,是“科技+模式”的双重赋能。近年来,玉门市依托中温带内陆干旱气候区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在玉米主产区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建成连片高标准农田,配套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实现了精准施肥、科学管理的规范化种植。同时紧跟种业振兴行动,引入优质玉米品种,联合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建立技术指导体系,让更多农户掌握了良种良法,为增产增收筑牢基础。
从田间的机械轰鸣到晾晒场的金色堆积,丰收的玉米不仅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更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在科技与政策的护航下,玉门正以玉米产业为支点,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