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在高台县黑泉镇定平村的千亩玉米基地,一辆辆穿梭忙碌的打包机成为了秋收后的“新主角”,随着机器轰鸣,玉米秸秆被快速粉碎压缩,转眼间变成一个个紧实的秸秆包,错落排放在田间,田间地头满是堆积的“草罐头”,成为今秋独特的风景线。
曾几何时,玉米秸秆的处理一直是个大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用途径,大量秸秆被随意堆放或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黑泉镇通过实行秸秆打包改变了这一现状,不仅为农民解决了秸秆处理的难题,也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实现了就地利用。这种做法充分挖掘了农业资源的潜力,推动了农业的多元化利用,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前收完玉米还得雇人割秸秆,现在机械收割直接粉碎青贮,省时又环保。”定平村种植大户孙吉鹏指着正在作业的打包机说。
“近年来,我们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托管项目当作重点工作来抓,从技术指导到机械调配,再到人员组织都下足功夫,对全镇玉米秸秆进行打包处理,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的老大难问题,还让土地‘吃’上了农家肥。”黑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镇18台打包机械与30余台配套设备正同步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将覆盖所有行政村,确保“收割一块、打捆一块、清理一块”,力争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据了解,每吨青贮饲料可替代30%精饲料,帮助养殖户降低饲养成本15%以上。
在定安村,养殖大户王文君家的青贮池里堆满金黄饲料。“这些秸秆饲料营养价值高,牛羊爱吃长得快。”他算了一笔账:自家50亩玉米秸秆加工成青贮料,不仅能节省饲料采购费用1.5万元,而且牛粪还田后玉米亩产还能增加8%。这种“秸秆-饲料-肥料”的循环模式,让黑泉镇走出了“种养结合、绿色增收”的新路子。从前无处堆放的玉米秸秆成了牛羊的“主食”,秸秆也从“不敢烧”变成了“不想烧”。曾经制约农村发展的“生态包袱”,正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下一步,黑泉镇将持续做好农作物秸秆回收再利用工作,加强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将秸秆变废为宝,不断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长效路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10-14]
-
[10-14]
-
[10-14]
-
[10-14]
-
[10-14]
-
[10-14]
-
[10-14]
-
[10-14]
-
[10-14]
-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