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是我市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全域农高区化、产业全链条化”的发展思路,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现代高效农牧业发展、建设农牧业强市目标,全力推动农牧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型,奏响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奋进曲”。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科技为高产“破局”
在近日召开的全市百万亩吨粮田实收测产验收会上,乌拉特前旗交出了“高分卷”:苏独仑镇圐圙补隆村百亩玉米高产田亩产达1480.34公斤,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其嘎查千亩玉米高产田亩产达1421.77公斤,双双刷新自治区玉米单产纪录。破纪录的背后,是“科技种粮”的硬核支撑——两地全程应用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搭配北斗导航精量播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8项关键技术,将每亩种植密度提升至7000株以上,较传统种植增加2000株。
来之不易的丰收背后,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践。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我市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树立抓“单产提升”就是保“粮食安全”的理念,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广立体匀播、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播种等先进农业技术。通过抓好增密提效、绿色高效、典型集成、宣传示范、专家支撑、防灾减灾、节粮减损、种植挖潜、高产创建、制度管理十项措施,持续增强粮食生产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断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高度重视地方特色品种选育工作,并积极推进良种繁育与推广,不断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的合作,通过院地校地、院企校企联合共建模式,创建小麦、肉羊、玉米、向日葵、果蔬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小麦、玉米、向日葵三大农作物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先后培育推广“巴麦”“巴玉”“科河”系列等自主优良品种20余个,为粮食安全注入“芯”动力。
打造高标准农田样板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走进杭锦后旗陕坝镇帐房村1.6万亩高标准农田综合科技示范园区,昔日零散破碎的“巴掌田”“花花田”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连片平整的田块、纵横交错的灌溉管网、笔直通畅的机耕道路,智能监测设备遍布田间。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改造,这里的农田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1.6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1.5%。“今年园区耕种用的都是大型机械,不仅种地效率提高了,种地成本也降下来了,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帐房村党支部书记刘三换说。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杭锦后旗蛮会镇红旗村。今年春天,红旗村7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成投用。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补上了灌排设施不足的短板,增强了农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而且农田也从原来的小块变成了大块,再配合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和玉米密植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量产值也稳步提升。“通过引进水肥一体化机,一个人能管理1000多亩地,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此外,每亩地还能节水约160立方米,向日葵每亩增产50公斤,玉米每亩增产100公斤。”算起“收益账”,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严有德满脸欣慰。
土地连片平整、道路平整通畅、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广泛应用……高标准农田让农业生产呈现出越来越多不一样的景象。
我市去年粮食产量达58.7亿斤,小麦、向日葵连年创自治区高产纪录。今年,我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举措,探索形成了“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国企参与投建运营一体化、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4种富有区域特色的典型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效节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结合,统筹推进农牧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高标准农田+N”整合模式,实现农牧业生产方式大变革。
深耕深度节水控水
让每滴水都发挥最大价值
在杭锦后旗三道桥镇永进村万亩高效节水粮食产业园区,68公里滴灌主支管道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至田间,8套反冲洗式滴灌系统可将黄河水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过去大水漫灌,每亩地每年大约用水600立方米,现在每亩地仅用水330立方米。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还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预计粮食产量可提升15%左右,人工成本降低50%。”永进村党支部书记王亮告诉记者。
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马卜子村玉米单产提升项目试验田里,“贴片式毛管+智能调压电磁阀+测土配方施肥”的多重搭配,让田间管理更智能、节水成效更显著。“平常的滴灌用水量一亩地在400立方米~500立方米,现在基本控制在300立方米,节水30%~35%。”马卜子村委委员王锁介绍。
在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精准作业”,有效提升了灌溉水利用率,让农田减水不减产。“过去施肥费时费力,现在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液态肥在肥罐中科学配比,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精准滴灌,既省时又省力,农作物生长效果显著。”内蒙古禾兴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基地负责人胡军介绍。
从费水到节水,从低产到高产,我市不断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强化科学调水能力,努力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统一。
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大力推广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技术,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截至2024年,我市累计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面积534.76万亩,其中引黄滴灌244.91万亩、井灌滴灌289.85万亩,在节水、节能、控肥、省工、降耗等方面效果明显,每亩可实现节本增效600元以上。
激活现代牧业新动能
全产业链“提级赋能”
从传统舍饲圈养到规模化智慧养殖,从单一饲料喂养到“有机营养配方”,从零散养殖基地到产业化示范园——如今的巴彦淖尔,现代牧业正“加速度”发展。
走进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内蒙古富川现代肉羊产业化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智能指挥中心,记者看到,筒仓系统电子显示屏上饲喂数据实时滚动更新,精准监测饲料库存与消耗。“去年,园区研发出国内首套智慧牧场肉羊养殖机器人系统并试车成功,包括机器人饲喂、清槽、清扫、巡检、发料等10个系统,在肉羊智能化养殖技术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肉羊的生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肉质也更加鲜美。”内蒙古富川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凯说。
肉羊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也是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为推动肉羊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自2020年起,自治区科技厅和我市累计投入62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13项“科技兴蒙”重点专项,支持开展区域性多羔肉羊新品系培育、肉羊精准养殖技术及配套设施设备开发应用、肉羊精深加工等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更好地利用羊油资源,市科技局牵头组织企业与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实施肉羊副产品动物油脂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共同研发羊尾油系列产品,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而且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去年,全市牲畜存栏1176.97万头、同比增长0.16%,出栏548.59万头、同比增长1.04%;肉类产量达19.81万吨、奶产量达57.8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56%和6.63%。
从高标准农田到智慧牧场的养殖机器人,从“藏粮于技”的种业突破到“滴水增产”的节水革命,我市正以看得见的变革,书写着现代农牧业新篇章。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10-15]
-
[10-15]
-
[10-15]
-
[10-15]
-
[10-15]
-
[10-15]
-
[10-15]
-
[10-15]
-
[10-15]
-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