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黑龙江省四方山农场,秋风拂过,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翻滚着金灿灿的稻浪。10月12日,“赋能碱地农业,共享生态优品”北国碱地之都农产品推介会在这里启幕。活动现场,8家科研院校与四方山农场签署《技术合作协议》,8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推介会上,聚焦盐碱地治理难题,北大荒集团哈尔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彦山表示,四方山农场直面困难,已成功构建了协同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焦少杰指出,四方山农场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统筹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治理手段,创新推行“小微农场群”经营模式,为破解盐碱地难题贡献了可借鉴的“四方山智慧”。黑龙江省肇东市副市长李纯魁则表明,将持续深化垦地合作,全力推动碱地产业实现品种特色化、种植生态化等“五新”目标,聚力打造“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高地”。
主题推介环节,四方山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庆昌向与会者展示了农场的“金色答卷”。“邻里四方”“和农场”两大品牌下的碱地系列产品成为全场焦点。其中,碱地有机小米被誉为北国碱都的“软黄金”,经检测证实富含多种天然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其蛋白质、钙、铁等关键指标均显著优于普通品种。去年,农场自筹资金142万元建成小米加工生产线,日加工谷子8吨,真正从“种得好”向“加工得好、销得更好”迈出关键一步。
现如今的四方山农场空气中都弥漫着浓厚的丰收气息,然而拥有11.52万亩耕地的它,过去却因绝大部分属于中重度盐碱地而陷入“广种薄收”的困境。曾经,“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是这里最心酸的民谣。
“困境孕育变革,挑战催生创新。”孙庆昌介绍,近年来,农场紧抓北大荒集团哈尔滨有限公司“打造围城经济示范场”的战略机遇,转变观念,不再将盐碱地视为“生态包袱”,而是当作充满潜力的“未来粮仓”和蕴藏独特价值的“沉睡资源”。
今年农场更是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生产模式。在具体种植技术上,采取了大垄密植宽窄行种植、播后盲耕作业、节药机械精准作业、生物防治等一系列先进的农艺措施。建设高标准科技示范田5224亩,盐碱地改良综合试验田4350亩,样板田的成功实践,全面带动了农场大垄栽培和耐盐碱大豆种植等核心技术的应用,为粮食单产与品质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走进田间地头,记者也实地感受着盐碱地农业的蜕变。在东零四地块的碱地玉米种植示范区,鲜食玉米植株挺拔。在一连二号地块的大豆科技种植示范区,专家团队刚在这里完成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97公斤,增产率11.77%。这个数字让在场专家都倍感振奋。通过ARC固氮菌与生态菌肥的协同施用,这里的土壤正在焕发新生。
“盐碱地是块宝藏,要保护好盐碱地,不能把所有盐碱地都改没。未来除了种粮,还应和畜牧业结合,和高附加值的蔬菜瓜果作物相结合,和旅游业结合。希望我们未来和四方山农场能共同合作注入更多科技力量,让盐碱地上瓜果飘香,牛羊满圈,前景更加广阔。”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长李柱刚说。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
-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