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猪料评选 精诚企业专题 饲料巴巴 饲料英才网 中国畜牧论坛 饲料网址大全 手机短信 饲料周报 年报 名录 在线直播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广告
玉米空杆早期防治措施
/yumi/ 2025年11月19日 众博生活
广告

  玉米空杆是农业生产中导致产量大幅下降的关键问题之一,指玉米植株仅生长茎叶而不抽雄穗、或抽雄穗后不结雌穗、或雌穗发育停滞不结实的现象,早期(苗期至拔节期)防控不到位,会直接导致后期空杆率飙升,严重时可使亩产减少30%以上,甚至造成局部地块绝收。因此,立足玉米生长早期的生理特点与环境需求,针对性落实科学防治措施,是保障玉米稳产、高产的核心环节,需从品种选择、种植管理、环境调控、养分供给、病虫害防治五大维度系统推进,构建全流程防控体系。

  一、科学筛选适配品种:筑牢早期防空杆基础

  品种特性是决定玉米空杆率的先天因素,不同品种对当地气候、土壤、积温的适应性差异显著,早期选错品种,后续管理难以弥补空杆隐患,因此品种筛选需遵循“适配性优先、抗逆性兼顾”原则,重点关注三大核心指标。

  首先,优先选择“本土化适配品种”。结合种植区域的积温条件、无霜期、土壤肥力水平选择经过当地农业部门审定推广的品种,避免盲目引进外地高产品种——如北方寒地需选择耐低温、早熟、抗倒伏的品种,防止苗期低温冻害导致根系发育不良,为后期空杆埋下隐患;南方多雨地区则需选择耐涝、抗病性强的品种,规避苗期涝渍引发的植株弱长。其次,注重品种的“抗逆性指标”,优先筛选抗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且耐盐碱、耐贫瘠的品种,此类品种在早期面对不良环境时,能保持正常的根系吸收与茎叶生长,减少因植株受损导致的空杆。最后,避免选择“单一品种连作”,长期连作同一玉米品种会导致土壤中特定养分失衡、病原菌积累,增加早期植株弱苗比例,建议采用“2-3年品种轮换”模式,搭配不同养分需求、不同抗病谱的品种,维持土壤生态平衡,降低空杆发生概率。

  二、规范种植管理:把控早期生长关键节点

  玉米早期(苗期至拔节期)是根系分化、茎秆拔节、穗分化启动的关键阶段,种植密度不当、播种质量不佳、田间管理粗放,会直接导致植株生长不均衡,出现“弱苗挤壮苗”“高脚苗”等问题,进而引发空杆。因此,需通过规范种植管理,为玉米早期生长创造均匀、适宜的空间与环境条件。

  (一)精准控制种植密度,避免群体竞争失衡

  种植密度过高是早期诱发空杆的首要管理因素——密度过大时,玉米植株为争夺光照、水分、养分,会出现茎叶徒长、根系浅短的现象,早期营养无法向穗部积累,后期必然导致空杆;密度过低则会浪费土地资源,虽空杆率低但整体产量受限。因此,需根据品种特性与土壤肥力,确定精准的种植密度:中晚熟、叶片平展型品种,土壤肥力中等地块,每亩种植密度控制在3500-4000株;早熟、叶片紧凑型品种,土壤肥力较高地块,每亩种植密度可提升至4500-5000株,避免超过品种适宜密度上限。播种时采用“等行距种植”(行距60-70厘米,株距根据密度计算调整)或“宽窄行种植”(宽行80-90厘米、窄行40-50厘米),确保植株间光照分布均匀,减少早期群体竞争压力,为后续穗分化提供充足空间。

  (二)提升播种质量,培育健壮幼苗

  玉米苗期(播种至3叶期)是植株生长的“奠基期”,幼苗健壮则后期抗逆性强、空杆率低,反之则易形成弱苗,增加空杆风险,因此提升播种质量是早期防治的关键一步。首先,把握适宜播种期,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北方地区一般在5厘米地温稳定在10-12℃时播种,防止低温导致种子萌发迟缓、出苗不齐,形成“老小苗”;南方地区需避开春雨集中期,防止播种后土壤涝渍引发烂种、缺苗,若缺苗后补苗过晚,补苗植株会因生长滞后成为弱苗,大概率发展为空杆。其次,规范播种操作,控制播种深度与覆土厚度,一般播种深度为3-5厘米,沙质土壤可适当加深至5-6厘米(防止干旱缺墒),黏质土壤可浅至2-3厘米(防止土壤板结影响出苗),覆土厚度保持均匀一致,避免出现“深苗弱、浅苗倒”的情况。最后,播种后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确保种子能稳定吸收水分与养分,促进根系早萌发、早扎根,培育“苗齐、苗全、苗壮”的早期群体。

  (三)及时定苗间苗,剔除弱苗劣苗

  定苗间苗是优化玉米早期群体结构、减少空杆的重要环节,若定苗过晚,幼苗间竞争加剧,弱苗会因长期养分不足、光照缺乏,逐渐丧失结穗能力,最终发展为空杆。一般在玉米3-4叶期进行间苗,5-6叶期完成定苗,间苗时遵循“去弱留壮、去劣留优、去密留匀”原则:首先剔除生长迟缓、叶片发黄、根系瘦弱的弱苗,此类幼苗后期几乎无法正常结穗;其次剔除病苗、虫咬苗、畸形苗,防止病虫害扩散,同时避免劣苗占用养分;最后调整植株间距,确保株距均匀一致,无“双株挤长”“空缺断垄”现象,使留存植株能均匀吸收养分与光照,保持一致的生长节奏,减少因生长不均衡引发的空杆。

  三、精准调控田间环境:消除早期不良胁迫

  玉米早期生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干旱、涝渍、低温、高温等不良环境,会干扰植株正常的生理代谢,导致根系吸收功能下降、茎叶生长停滞,进而影响穗分化启动,诱发空杆。因此,需针对性调控田间水、温环境,消除早期不良环境胁迫,为玉米生长提供适宜条件。

  (一)科学调控田间水分,避免旱涝胁迫

  玉米早期需水量虽低于灌浆期,但对水分反应敏感,“苗期缺水不长、拔节期缺水不穗”,水分过多或过少均会增加空杆风险。苗期(3叶期前)玉米根系较浅,耐旱能力弱,若田间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需及时浇“保苗水”,浇水采用小水漫灌或滴灌,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呼吸;拔节期(6-8叶期)是玉米穗分化的启动期,需水量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需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若持续干旱,会导致雄穗发育迟缓、雌穗无法正常分化,直接引发空杆,此时需及时浇“拔节水”,确保水分充足,促进穗部器官发育。

  同时,需做好田间排水防涝工作,玉米早期根系不耐涝,若雨后或浇水后田间积水,会导致土壤缺氧,根系无法正常呼吸,出现“烂根”现象,植株因无法吸收养分而弱长,进而空杆。因此,播种前需提前修整田间排水沟渠,确保“畦有沟、田有渠”,雨后12小时内田间无积水;黏质土壤地块可采用“高畦种植”模式,畦高15-20厘米,畦宽2-3米,增强田间排水能力,避免涝渍胁迫。

  (二)针对性调控田间温度,规避极端温度影响

  极端温度(低温、高温)是北方与南方地区玉米早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需针对性防控。北方寒地玉米苗期易遭遇“倒春寒”,5厘米地温骤降至5℃以下时,幼苗会出现冻害,表现为叶片发紫、生长停滞,根系吸收功能下降,后期空杆率显著升高,防控措施包括:播种时覆盖地膜,提升地温2-3℃,同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护幼苗免受低温胁迫;若遭遇倒春寒,可及时喷施“芸苔素内酯+氨基酸叶面肥”,增强幼苗抗寒能力,促进受损植株恢复生长。

  南方地区玉米拔节期易遭遇高温天气(日平均气温超过30℃,日最高气温超过35℃),高温会加速植株蒸腾作用,导致水分流失过快,同时干扰花粉母细胞分化,影响后续雄穗发育,诱发空杆,防控措施包括:高温来临前及时浇水,降低田间温度3-5℃,同时补充水分,缓解高温干旱胁迫;若田间种植密度较大,可适当去除底部1-2片老叶,增强田间通风散热,降低局部温度,减少高温对植株的影响。

  四、优化养分供给:保障早期穗分化营养需求

  玉米早期(尤其是拔节期)是穗分化的关键营养积累期,养分不足、养分失衡(如缺氮、缺磷、缺钾,或氮肥过量),会导致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衡——要么茎叶徒长、养分无法向穗部转移,要么植株瘦弱、无法支撑穗部发育,最终均会引发空杆。因此,需遵循“基肥足、追肥巧、补肥及时”原则,优化早期养分供给,确保养分种类全、用量准、时机对。

  (一)施足基肥,奠定早期营养基础

  基肥是玉米早期养分的主要来源,若基肥不足,苗期至拔节期养分供应断层,植株易出现弱长,为后期空杆埋下隐患。基肥施用需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为原则: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800-1000公斤),农家肥需充分腐熟,避免未腐熟有机肥中病原菌、虫卵污染土壤,引发苗期病虫害;同时搭配化肥,每亩施用尿素10-15公斤(提供氮素,促进茎叶生长)、过磷酸钙30-40公斤(提供磷素,促进根系发育与穗分化启动)、氯化钾15-20公斤(提供钾素,增强植株抗逆性),若土壤缺锌(如北方石灰性土壤),需额外添加硫酸锌1-2公斤(缺锌会导致玉米苗期白化苗,后期空杆率高)。基肥施用采用“播种前撒施+耕翻入土”或“播种时条施于播种沟侧”的方式,确保肥料均匀分布在土壤耕层(20-30厘米),便于玉米早期根系吸收,避免肥料集中在种子附近引发烧苗。

  (二)巧施拔节肥,助力穗分化启动

  拔节期(6-8叶期)是玉米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穗分化正式启动,对氮素、磷素需求大幅增加,及时施用拔节肥,可确保养分向穗部转移,减少空杆。拔节肥以“氮为主、磷为辅”,每亩施用尿素20-25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施用方式采用“穴施”或“沟施”,在植株一侧15-20厘米处开挖深度为10-12厘米的穴或沟,将肥料施入后覆土,避免撒施(撒施肥料易流失,且易导致叶片灼伤,同时根系吸收效率低)。需注意,拔节肥不可过量施用氮肥,若氮肥过多,会导致植株茎叶徒长,营养生长过旺,抑制生殖生长(穗分化),反而增加空杆率,因此需严格控制氮肥用量,遵循“缺多少补多少”原则,可通过叶片颜色判断:若叶片浓绿、生长旺盛,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若叶片发黄、生长迟缓,需适当增加氮肥用量。

  (三)及时叶面补肥,矫正养分缺素

  玉米早期若出现养分缺素(如缺磷、缺锌、缺钾),仅通过土壤施肥矫正速度较慢,易错过穗分化关键期,此时需及时叶面补肥,快速补充养分,矫正缺素症状,减少空杆。叶面补肥需根据缺素类型选择对应肥料,且把握适宜时机:缺磷时(叶片发紫、根系发育不良),在3-4叶期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喷施50-60公斤,间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促进根系发育与养分吸收;缺锌时(叶片出现白化条纹、生长迟缓),在2-3叶期喷施0.2%-0.3%的硫酸锌溶液,每亩喷施40-50公斤,连续喷施2次,间隔5-7天,缓解缺锌症状;若无法确定缺素类型,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叶面肥”混合溶液,每亩喷施50公斤,既能补充磷钾养分,又能增强植株抗逆性,促进早期生长,为穗分化提供保障。

  五、强化早期病虫害防治:避免植株受损引发空杆

  玉米早期病虫害(如苗期根腐病、粗缩病、玉米螟、蚜虫)会直接损伤植株根系、茎叶,导致植株吸收功能下降、生长停滞,若防治不及时,受损植株无法正常积累养分,后期必然发展为空杆。因此,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在病虫害发生早期及时干预,减少植株损伤,降低空杆风险。

  (一)苗期病害防治:保护根系与幼苗

  玉米苗期主要病害为根腐病、粗缩病,均会影响植株早期生长,诱发空杆。根腐病多由土壤中病原菌(如镰刀菌、腐霉菌)引起,表现为幼苗根系腐烂、发黑,植株萎蔫、枯死,或生长迟缓成为弱苗,防控措施包括:播种前采用“种子包衣”(选用含咯菌腈、精甲霜灵的种衣剂),杀灭种子表面与土壤中病原菌,减少病害侵染;若田间出现病苗,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间深埋,避免病原菌扩散),并对病株周围土壤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喷施30-40公斤,抑制病原菌蔓延。

  粗缩病由灰飞虱传播,表现为幼苗叶片浓绿、宽厚,植株矮化、生长停滞,后期无法抽穗或抽穗后不结实,防控措施重点在“防灰飞虱、切断传播途径”:播种前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灰飞虱主要栖息在杂草中),减少虫源;播种时采用地膜覆盖,阻止灰飞虱接触幼苗;若田间发现灰飞虱,及时喷施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每亩喷施40-50公斤,间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杀灭害虫,防止病害传播;若出现病苗,需立即拔除,避免病株成为毒源,感染其他健康植株。

  (二)苗期虫害防治:减少植株损伤

  玉米苗期主要虫害为玉米螟、蚜虫、地老虎,均会通过啃食根系、茎叶,导致植株受损,增加空杆风险。地老虎(地下害虫)主要啃食幼苗根茎,导致幼苗倒伏、枯死,防控措施包括:播种前深耕土壤(深度25-30厘米),破坏地老虎幼虫栖息地,减少虫源;播种时每亩撒施3%毒死蜱颗粒剂2-3公斤(与基肥混合施用),杀灭土壤中幼虫;若田间出现幼苗倒伏、根茎被咬断的情况,可在傍晚喷施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每亩喷施50公斤,重点喷施幼苗根部土壤,杀灭夜间出土取食的幼虫。

  玉米螟(地上害虫)在苗期主要啃食叶片,形成“孔洞”,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植株养分积累不足;蚜虫则群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发黄、卷曲,生长迟缓,两者防控措施相似:若虫害发生较轻(每株蚜虫数量少于10头,或叶片孔洞少于3个),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亩喷施40公斤,同时防治两种害虫;若虫害发生较重,可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每亩喷施50公斤,间隔5-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彻底杀灭害虫,减少植株损伤,确保玉米早期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与养分积累,为后续穗分化与结实奠定基础。

  综上,玉米空杆早期防治需摒弃“后期补救”的被动思维,立足“预防为主、全程管控”的主动策略,从品种选择、种植管理、环境调控、养分供给、病虫害防治五大维度协同发力,精准把握苗期至拔节期的关键生长节点,消除空杆诱发因素,培育健壮、均匀的早期群体,才能从根源上降低空杆率,为玉米稳产、高产提供坚实保障。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众博生活
广告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广告
广告
热点文章
最新文章
广告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