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0公斤、203.3公斤、251.7公斤、212.6公斤、234.4公斤…… 9月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农学会获悉,据近期在全市多地开展的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测产结果显示,目前在开州区赵家街道开竹村、酉阳县龙潭镇高堤村、开州区白鹤街道天祠社区、巴南区双河口镇北隘口村、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春大豆净作亩产均在200公斤以上,与全市目前150公斤的平均水平相比,单产提升明显,高产创建取得较好成效。
▲测产现场。记者 栗园园 摄
据了解,此次大豆产量多地突破的背后,源自高密度栽培技术的集成与应用。
市农科院科技处副处长杜成章说,重庆大豆总面积175万亩,但大都是农户零星种植,规模化生产较少,其背后原因就在于产量上不去,农户没有积极性。“此次单产提升取得成效,将有利于未来重庆大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与机械化作业。”
记者了解到,在重庆,大豆产量之所以难提升,难点在于耐密植的品种和密植栽培技术。目前我市大豆种植户选用的多为本地土品种,栽植密度每亩不足1万株,属于典型的“稀大窝”。
▲测产现场。记者 栗园园 摄
提及此事,开州区赵家街道开竹村种植大户陈流江也很无奈。他说:“栽植密度高了,植株之间为了争光照就向上徒长,不结荚,没得办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今年,我市利用去年审定的“吉渝166”“华圣28”耐密植品种,在全市多点开展密植栽培试验,提出将每亩密度增至2万株以上。
对此,陈流江虽然持怀疑态度,最后还是按照专家说的去做。测产当天,经过收割、脱粒、除水分,测出亩产275.0公斤时,陈流江高兴地说:“没想到栽这么密都能行!”
杜成章说,按目前大豆的收购价,如果亩产达到500斤,那么就能实现1000元以上的效益,将能极大提升种植户的积极性。
▲测产现场。记者 栗园园 摄
“通过大户带动示范,未来大豆实现规模化种植后,还有利于推进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帮助农户进一步节本增效。”杜成章说。
记者了解到,不仅仅是净作模式,通过耐密植的品种和密植栽培技术的使用,今年在忠县拔山镇杨柳村、涪陵区新妙镇、永川区双石镇,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型下,大豆平均亩产也分别达到128.7公斤、105.5公斤、104.8公斤,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