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情调研显示,当前小麦的收获正在有序推进,而麦价也在持续上涨。哦,确切地说,应该是陈麦的价格仍在上涨,而对于新麦,市场仍然是持观望态度较多。
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陈麦的上涨并非是需求拉动。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个是天气原因。
小麦正值收获,但近期天气不太给力,多地迎来一轮降雨,部分地区的雨量还不小,麦收遇雨,这不由地使人想起了2021年欧洲多地连日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
在那次降雨之前,多国小麦都是丰产的预期,全球粮价也一度在丰收预期下有所下滑。但是暴雨频发扭转了这一预期,德国、比利时等受灾严重,小麦的产量预期瞬间反转。
麦收之时因遭遇天气变化而发生扭转的先例不是没有,所以这轮降雨也使得国内小麦的看跌情绪有所缓和。
另一个原因则是企业库存有限。
之前小麦市场看跌情绪很高,企业采购也收紧,都怕再次被套住,所以库存也有限。
但随着天气的变化,市场担忧新麦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供应可能会出现紧张,于是对陈麦的采购开始加大,陈麦价格持续走高。
而鉴于小麦和玉米的联动这两年一直很紧密,于是市场流行一种看法,即“玉米行情看小麦”,小麦上涨,玉米也就跟着上涨了。
但是近日,小麦仍在持续走高,但是玉米却突然出现了跌势。确切地说,是一直上涨的山东玉米开始出现了涨跌互现的局面,而且下跌的趋势还不小。
在这么个关键时刻,这种变化自然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即玉米突然下跌,难道是行情又要变了吗?
对于玉米的下跌,一直关注新农观的朋友应该会有印象,就在前两天,我们曾预警过玉米的下跌。也就是说,玉米下跌并不算是什么意外事件,而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为玉米的这轮上涨就涨得不实。
一方面是山东、华北的粮源本来就不是太多,虽然东北粮入关断断续续的,但是补充不足;而更主要的是前段时间,山东、华北迎来了一轮降雨天气,影响了玉米的上量,根据山东的“规律”,量少价增,所以玉米出现了持续上涨。
但是到了本周,天气发生了变化,雨过天晴,这意味着,玉米的上量要增加了。
而事实上,从玉米的到货车数量来看,也确实符合这一变化。
之前几天到货车数量都在100出头,而5月22日增长到了300多辆,虽然说增长得不是特别多,但这一信号足够影响市场,于是玉米应声而落。
市场也开始担忧,玉米会不会就此开启全面下跌的趋势呢?
至少目前来看,大跌的几率并不大,主要有两个支撑:
一个是成本支撑。
前两年化肥价格涨得太离谱,今年倒是有些回落了,但是相比疫情前仍然是高出了不少。
另一方面,今年的地租价格也上涨不少。原因是这两年玉米价格走高,种植玉米的人增多,地租也就水涨船高。
所以总体来看,今年的种植成本依然不低。在成本支撑下,玉米的下行空间也变得有限。
另一个则是玉米的流通不顺畅。
当前玉米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化,东北供给仍然不小,但是粮源外出不顺畅,稍一开始外流,当地不少企业也开始提价锁粮,所以当前东北玉米一直处于弱势状态。
而这种地域之间的反反复复的震荡,也使得玉米大跌的几率变小。
但虽然大跌几率不大,但是涨也费劲。在昨天的文章中曾提到接下来玉米可能会迎来的两个机遇,但是即便如此,上涨空间也不能期望太高。
而小麦呢,虽然陈麦还是一路高歌,但后续压力也并不小。
一方面是新麦的产、质尚未确定,小麦市场仍存变化预期;而另一方面,除了新麦产情以外,近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份,我国小麦进口数量大增。
1至4月,我国进口小麦数量已累计达到59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0.6%。而仅4月份就进口了166.8万吨,同比增加了141%。
并且进口小麦价格仅为2560元/吨上下,这对后续的小麦市场来说,也是压力重重。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当前的行情还没有迎来什么大变化,但是随着新麦大量上市,行情必然还得变上一变。在总体供强需弱的大背景下,谨慎看涨。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1-21]
-
[01-21]
-
[01-21]
-
[01-21]
-
[01-20]
-
[01-20]
-
[01-20]
-
[01-20]
-
[01-20]
-
[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