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猪料评选 精诚企业专题 饲料巴巴 饲料英才网 中国畜牧论坛 饲料网址大全 手机短信 饲料周报 年报 名录 在线直播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广告
全球粮食市场还安全吗?
/yumi/ 2024年3月5日 金融时报
广告

  回望过去两年,俄乌冲突已经不再局限于两国在战场上的军事对抗,更是延伸至政治、经济等领域,尤其是全球粮食供应链也面临着严重威胁。

  俄乌冲突发生以来, “粮食危机”“粮食短缺”等频频成为国际新闻的关键词,目前俄乌战事久拖未决,加剧了全球粮食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俄罗斯和乌克兰素以世界两大主要粮食出口国著称,两国富饶的土地和农业资源使其能够提供大量粮食,满足全球不同地区的需求,而战争对这两个国家的粮食出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导致全球粮食市场出现不稳定性,价格波动明显增强。

  为缓解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系统的冲击,在联合国和土耳其的斡旋下,俄乌两国于2022年7月达成了黑海港口农产品(6.080, -0.07, -1.14%)外运协议,提出设立一条安全的海上人道主义走廊,以恢复乌克兰的粮食和化肥出口,并在此后数次延长协议。黑海协议实施后,有效缓解了全球粮食供应短缺问题,扭转了国际粮价的飙升趋势,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提供了新路径。不过,2023年7月17日,当黑海协议再次到期后,俄罗斯方面宣布不再同意延期。但俄罗斯方面表示,仍将致力于履行向客户供应粮食的所有合同义务,并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

  俄罗斯粮食协会主席阿尔卡季·兹洛切夫斯基表示,俄罗斯粮食企业在执行出口协议的过程中损失了约10亿美元。他表示:“这仅仅是粮食供应商的损失,还没有计算化肥供应商的损失。”不仅如此,俄罗斯方面称,该协议的受益方只有乌克兰。虽然该协议最初被描述为“一种避免贫穷国家饥荒的机制”,但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乌克兰出口的绝大多数粮食最终流入了西方发达国家。

  在黑海协议终止后,再加上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造成大米减产,全球粮食供应链安全遭到严峻挑战。在俄罗斯宣布退出黑海协议的几分钟后,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的价格出现短暂飙升。2023年7月19日,欧洲证券交易所的小麦价格相较18日飙升了8.2%,达到每吨253.75欧元(约合人民币2040元),玉米价格也上涨了5.4%。美国小麦期货大涨8.5%,创下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发生以来的单日最高涨幅纪录。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在俄罗斯退出黑海协议后,乌克兰的粮食出口依旧保持活跃。乌克兰在靠近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黑海西部海岸开通了一条航运走廊,用来出口粮食。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自黑海协议结束以来,乌克兰出口有所增加。2023年三季度,即黑海协议实施的最后一个季度,共有268艘满载小麦的船只经黑海离开乌克兰港口;到了去年四季度,这一数量增至373艘。鉴于出口前景改善,美国农业部在2月份报告中将2023—2024年度乌克兰小麦出口预测上调至1500万吨,较1月份的预测增长了7.1%。

  世界粮农组织1月发布的报告称,2023年,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与2022年的历史高位相比明显下降。2023年全年食品指数均值为124点,比2022年的平均值下降了13.7%。但同时,受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大米、食糖等的供需情况依然趋紧。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粮食供应不稳定的情况下,其他一些国家成为潜在的粮食供应替代国,缓解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紧张。阿根廷、巴西、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大规模的粮食生产能力,有望填补粮食供应的缺口。据阿根廷《国民报》报道,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预测显示,2024年,阿根廷主要农作物(大豆、玉米、小麦、大麦和向日葵(2.400, -0.08, -3.23%))出口额将达到321.09亿美元,较2023年增加近80亿美元。不过,要实现这一替代并不容易。这些国家需要提高粮食产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全球需求。

  尽管全球食品价格从高位回落、供给有所改善,但粮食供应与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局部地区仍饱受粮食不安全困扰。据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2023年有3.33亿人经历了极端饥饿。另据联合国5家机构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累计仍有约7.35亿饥饿人口。而受厄尔尼诺现象、部分产区的保护主义政策等影响,全球大米价格指数仍在上涨,表明部分国家粮食供应形势仍不容乐观。

  “当前全球大米价格处于15年来的高点。”美国农业部1月发布的世界谷物市场与贸易报告显示,大米价格上涨可能使全球消费者转向其他谷物,对全球谷物的供需情况产生影响。因此,建议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及时疏通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和断点,确保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以避免全球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广告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广告
广告
热点文章
最新文章
广告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