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的盐碱地菏泽市农科院实验基地里一派忙碌景象:育种专家们正穿梭在试验田垄间,仔细记录着大豆开花初期的生长数据;不远处的玉米田虽受干旱影响仍显勃勃生机;而刚经过专家实打验收的小麦田,亩产数据更是令人振奋。这片曾经的“难耕地”,正成为菏泽市农科院耐盐碱作物育种的“试验场”与“成果展示台”,生动诠释了市农科院向盐碱地要粮的坚定决心。
麦浪翻金 ,盐碱地飞出高产“金凤凰”
“真没想到,盐碱地也能飘出这样的麦香!”市农科院副院长李思同站在永安镇基地里,语气中透着自豪。今年6月,山东省农科院专家实打验收给出硬核数据:“菏麦317”亩产高达438.51公斤,“菏麦29”亩产420.74公斤。 “菏麦179”等6个品种测产同样亮眼,亩产均超380公斤,其中“菏麦179”达435.3公斤。
这些数据让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科研人员倍感振奋。占地10亩的永安镇小麦盐碱地试验基地,正承担着“菏麦”系列品种耐盐性筛选与产量潜力挖掘的重任。
骄人成绩源自厚积薄发。市农科院先后育成19个各具特色的小麦品种:抗旱的“菏麦17”、节水的“菏麦23”、优质的“菏麦22”……其中明星品种“菏麦29”更在2021年、2022年、2024年三次刷新菏泽小麦单产纪录,连续三年入选山东省主要粮油作物主导品种。
如今,这片基地持续筛选评价着“菏麦”系列品种的耐盐极限与产量潜能,为盐碱地小麦增产不断注入科技动力。
玉米扎根,科技翅膀助力盐碱生金
在相邻的玉米试验田,研究员陈星宇介绍,出苗率喜人,但部分苗情受今春干旱影响,提醒我们抗逆育种仍需努力。今年市农科院在永安镇播种的10亩玉米,正经受盐碱地与干旱的双重考验。
事实上,市农科院玉米所的耐盐碱研究已深耕近10年。 团队骨干曹凤阁介绍,自2016年启动耐盐碱玉米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研究以来,团队已育出“菏玉2117”等品种。在科技创新领域,玉米所成果丰硕:先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农牧渔业丰收奖等多项荣誉,育成的“菏玉19”曾创菏泽市夏玉米亩产962.9公斤的高产纪录,“菏玉”系列品种在山东累计推广超650万亩。
实验室里的基因密码正加速转化为田野希望。玉米团队以耐盐黄改系骨干材料为核心,融合热带抗病性、Iodent丰产性等优异性状,创制出79份耐盐抗病新种质。“我们的目标是‘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结合,让盐碱地长出高产粮。”曹凤阁表示。今年,“菏玉1907”等7个自育新品种与5个引进品种在东营展开耐盐碱鉴定,其中“菏玉1907”已在垦利区、广饶县建立两个百亩示范方,青翠苗株预示着秋日希望。
大豆萌新,耐盐碱种质“北征”拓荒
炎炎烈日下,市农科院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在永安镇的盐碱地菏泽市农科院实验基地里俯身记录大豆开花初期的数据。从菏泽跨越数百公里带来的种子,已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扎根吐绿。
时间回溯到6月下旬,大豆研究所研究员刘艳带领团队将实验室精选的7个品系、18份种质资源共22个品种,从菏泽千里迢迢播撒在永安镇10亩盐碱地里。“这些都是王文谦博士前期筛选的稳定材料,正经历盐碱与气候的双重考验。”刘艳说。此刻,科研人员正细致开展开花初期调查,为耐盐碱大豆品种选育积累宝贵数据。
在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的盐碱地菏泽市农科院实验基地,专家们鞋底的泥渍与记录本上的数据同样厚重。从菏泽实验室到黄河口盐碱滩,他们用“脚力”丈量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从实验室的精筛到盐碱地的实战,市农科院的耐盐碱育种已构建起“筛选—验证—推广”的全链条。随着“菏麦”“菏玉”等系列品种在黄河口盐碱地扎下深根,昔日的生态短板正化为粮食增产的新跳板。
科技之力让“盐白”渐染“粮金”。 黄河三角洲的“新粮仓”梦想,正在一株株耐盐碱作物的蓬勃生长中,一步步照进现实。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7-25]
-
[07-25]
-
[07-25]
-
[07-25]
-
[07-25]
-
[07-25]
-
[07-25]
-
[07-25]
-
[07-25]
-
[07-25]